永明延寿禅师是中国佛教史与文化史上的佛学巨擘、文化巨匠,他所编纂的《宗镜录》是我国佛教史上相当重要、相当有影响力的典籍。延寿在生前与寂后一直受到推崇,且评价越来越高,出人意料的是,历代对延寿评价最高、推崇最力的不是高僧大德,也不是文人学士,而是身居帝位的雍正皇帝。杭州师范大学的黄公元教授曾专门...
这番话传到了杭州刺史的耳朵里。刺史深为感动,就给朝廷上书,请求赦免延寿的罪过。朝廷准奏,延寿得以重获自由。这一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于是决定出家修行。延寿来到了天台山国清寺,拜智者大师的再传弟子义通禅师为师。他勤奋好学,很快就精通了天台宗的教义。可是,在参禅悟道方面,他却遇到了难题。延寿...
在禅宗史上,永明延寿禅师以融通性宗为一大特色,他的《宗镜录》更是成为禅教合一的巅峰之作。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部浩瀚的著作缘起于一位弟子的困惑。这个看似简单的提问,却让禅师道出了一个足以影响后世的殊胜法门。这要从永明寺的一个黄昏说起。那时的延寿禅师已经是一代高僧,座下弟子众多。这天,一位年轻的...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吴越忠懿王钱弘俶请延寿禅师重兴灵隐寺。此时的灵隐寺已经破败不堪,延寿禅师痛快地花钱,在灵隐寺修了九楼十八殿七十二阁,僧众三千多人,灵隐寺成了闻名遐迩的东南名刹。这延寿禅师从此后好像是皇家工程队的CEO,他又主持修建了六和塔,净慈寺。当年的六和塔,北宋时因战火被毁,南宋...
智通的开悟,让人想起了永明延寿禅师的另一段话:"心若无事,即是菩提。"一个不识字的杂役僧,因为专注于扫地这件简单的事,反而参透了禅机。这印证了佛陀所说的"初心是道",修行的关键不在于追求玄妙,而在于返璞归真。游方僧人离开前,特意找到智通说:"你能从扫地中悟道,说明你的心地清净。记住,不要着相...
唯识大宗师——永明延寿禅师正解《成唯识论》八识义理,光照千古 【永明延寿大师生平简介】 永明延寿大师(904~975),唐末五代高僧,俗姓王,字冲元,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讳延寿,号抱一子),浙江余杭人,中国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亦为法眼宗三祖,是真正的开悟大禅师。
永明延寿禅师在永明寺期间,常为七众弟子授菩萨戒,日定一百零八件佛事为常课。这些佛事包括受持神咒、礼佛忏悔、诵经、坐禅、放生、说法等,每夜则经行念佛、施食鬼神。这一百零八件佛事,详细记载于《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自行录》中,每一项都是对修行者的严格要求,也是对佛法的深刻实践。禅师的修行不仅限于个人...
永明延寿禅师解释说:"放下,不是强迫自己不去想,而是看清念头的本质。就像阳光照到冰上,不用去打破它,冰自然就会融化。"这个比喻让王福缘有了新的理解。禅师继续说:"很多人以为放下就是什么都不管不顾,这是一种误解。真正的放下,是在做事时全心投入,做完后不留滞著。就像鸟儿飞过天空,不会留下痕迹。
释延寿(904~975),唐末五代僧,俗姓王,字冲元(据卍新续藏第 86 册 No. 1599 永明道迹,五代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讳延寿,字冲玄,号抱一子),浙江杭州人,中国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亦为法眼宗三祖。自幼习儒,怀经世济国抱负,先后任库吏及镇将,悟得“世事无常”之理,三十岁依止令参禅师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