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延寿禅师(904年-975年),俗姓王,名延寿,字冲元(一说字仲玄),号抱一子,原籍江苏丹阳,后迁居浙江杭州,是唐末五代时期的禅宗高僧。以下是对他的详细介绍: 一、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 永明延寿禅师自幼信佛,年少时即表现出对佛法的浓厚兴趣,曾习儒学,十六岁时即作《齐天赋》等献策于吴越国钱王文穆,而得嘉许...
永明延寿禅师是中国佛教史与文化史上的佛学巨擘、文化巨匠,他所编纂的《宗镜录》是我国佛教史上相当重要、相当有影响力的典籍。延寿在生前与寂后一直受到推崇,且评价越来越高,出人意料的是,历代对延寿评价最高、推崇最力的不是高僧大德,也不是文人学士,而是身居帝位的雍正皇帝。杭州师范大学的黄公元教授曾专门...
大师悟道的诗句,深得高僧德韶禅师的认可与印证。从此,永明延寿大师接受了老师的传法,被推崇为禅宗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那个时代,佛教日益兴盛,分宗立派的门户之见也日趋严重,各派之间互相抵触,各执一说。永明延寿大师为此深感忧虑。他认为,宗派间的相互争执,不利于佛法的弘扬。一天深夜,大师在佛堂念经,突...
面对宋太宗步步紧逼的行动,眼见吴越国已是命悬一线,于是延寿禅师在弥留之际严厉提醒末代钱王,为了钱塘百姓,“纳土归宋,舍别归总”。末代钱王不得已带着钱姓宗室与吴越国地图,乘船北上开封纳土,为避免战乱,实现北宋和平统一作出重大贡献。太平兴国元年(976),即延寿圆寂的次年,西湖西南的大慈山中,有他的埋...
在禅宗史上,永明延寿禅师以融通性宗为一大特色,他的《宗镜录》更是成为禅教合一的巅峰之作。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部浩瀚的著作缘起于一位弟子的困惑。这个看似简单的提问,却让禅师道出了一个足以影响后世的殊胜法门。这要从永明寺的一个黄昏说起。那时的延寿禅师已经是一代高僧,座下弟子众多。这天,一位年轻的...
但只要我们不放弃,保持一颗谦卑和求知的心,总有一天会突破困境,达到更高的境界。让我们记住延寿禅师的教诲:修行就在当下,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我们悟道的契机。让我们以此为鉴,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不平凡的智慧,在日常的点滴中体悟人生的真谛。
永明延寿(904-976)是晚唐五代时期的一位传奇禅师,他的作品《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至今仍广为传颂。延寿的禅宗思想融合了儒道,常诵《法华经》,精通《华严经》,倡导念佛。📜《宗镜录》与《万善同归集》《宗镜录》主要探讨禅宗,而《万善同归集》则以劝善为主题。延寿认为,念佛和坐禅都可以融入法华忏仪,倡导...
智通的开悟,让人想起了永明延寿禅师的另一段话:"心若无事,即是菩提。"一个不识字的杂役僧,因为专注于扫地这件简单的事,反而参透了禅机。这印证了佛陀所说的"初心是道",修行的关键不在于追求玄妙,而在于返璞归真。游方僧人离开前,特意找到智通说:"你能从扫地中悟道,说明你的心地清净。记住,不要着相...
永明延寿禅师解释说:"放下,不是强迫自己不去想,而是看清念头的本质。就像阳光照到冰上,不用去打破它,冰自然就会融化。"这个比喻让王福缘有了新的理解。禅师继续说:"很多人以为放下就是什么都不管不顾,这是一种误解。真正的放下,是在做事时全心投入,做完后不留滞著。就像鸟儿飞过天空,不会留下痕迹。
唯识大宗师——永明延寿禅师正解《成唯识论》八识义理,光照千古 【永明延寿大师生平简介】 永明延寿大师(904~975),唐末五代高僧,俗姓王,字冲元,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讳延寿,号抱一子),浙江余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