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祖先为会稽上虞人,本姓奚,因避怨而徙谯,居于嵇山之侧而改姓嵇。嵇康幼时丧父,靠寡母及兄长教养,自幼养成“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闻”的个性与学风。在魏晋之际...
嵇康(223年-262年),字叔夜,号阮籍,出生于东汉末年的一个士族家庭,后世称其为“嵇康”。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哲学家,同时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代表了魏晋时期的风流与才情。嵇康的生平和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在道教文化和文人风尚的形成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一、家世与早年 嵇康...
哥哥嵇喜在《嵇康别传》里,夸耀他是“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然而,嵇康却有“土木形骸,不自藻饰”的个性倾向,据同时代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记载,当时上层男士,崇尚阴柔之美,非常重视个人修饰,出门前不但要敷粉施朱,熏衣修面,还要带齐羽扇、麈尾、玉环、香囊等各种器物挂件,于此方能“从容出入,飘...
3000名太学生来到刑场联名上书请求当时的实际掌权者司马昭赦免他们的精神偶像,让嵇康当他们的老师去当时最高学府太学教书授课,但被司昭断然拒绝!其实,嵇康早就知道,今天自己必死无疑。他抬着了看日影,淡定自若地看向人群中的哥哥嵇喜,问道:“我的琴呢?”嵇喜连忙取出那把跟随嵇康多年的琴。嵇康回头看了看...
《晋书·嵇康传》是唐朝时期房玄龄等合著的纪传体,出自《晋书》。作品原文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兄喜,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
《幽愤诗》是三国嵇康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是一首抒写诗人因吕安事而被系狱以后的忧愤不平的长诗。这首诗的产生有着更为深刻的时代原因,并且与诗人的独特个性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诗词锋爽利、峻切、语言壮丽。作品原文 幽愤诗 嗟余薄祜⑴,少遭不造⑵。哀茕靡识,越在襁褓。母兄鞠育⑶,有慈无威。恃爱肆姐...
嵇康是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隐居竹林,研究黄老思想,是魏晋时期的代表性文人。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01、自幼聪颖好学,精通琴棋书画 嵇康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其祖先本姓奚,住在会稽上虞,其曾祖父后为躲避仇家,迁徙到谯国的铚县,并改姓为嵇。嵇康...
——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嘉彼钓叟,得鱼忘筌。——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郢人逝矣,谁与尽言?——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嵇康《琴赋》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嵇康《与山巨源绝交...
揭秘:嵇康被杀的真正原因 魏晋名士嵇康,身姿如孤松独立,形貌似玉山将崩,自幼广习诸艺、博览群书,24岁初入洛阳便引得满城女子为之疯狂,文章传入太学,无数学子为之倾倒,但他最引人注目的不是长相,不是才华,而是遗世独立的品格。40岁那年,嵇康以“不孝”的罪名被处死,临刑前,三千太学生前来送行,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