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却有“土木形骸,不自藻饰”的个性倾向,据同时代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记载,当时上层男士,崇尚阴柔之美,非常重视个人修饰,出门前不但要敷粉施朱,熏衣修面,还要带齐羽扇、麈尾、玉环、香囊等各种器物挂件,于此方能“从容出入,飘飘若仙”。
钟会对年长其两岁的嵇康,却敬佩有加,但是嵇康拒绝与其交往。显赫后的司隶校尉钟会准备盛礼,前去拜访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钟会对此记恨在心。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离开选官之职时,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谢绝山涛的好意,书中列述自己不...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祖先为会稽上虞人,本姓奚,因避怨而徙谯,居于嵇山之侧而改姓嵇。嵇康幼时丧父,靠寡母及兄长教养,自幼养成“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闻”的个性与学风。在魏晋之际...
嵇康生活在公元223-262年间。嵇康有个哥哥叫嵇喜,嵇喜说嵇康少年时就才智过人,胸怀博大,与众不同,不重名利,学识渊博。长大后嵇康接受老子、庄子的思想,讲究顺其自然,与世无争。善写文章,又喜好弹琴吟诗,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得其乐。但是他的哥哥没有看出嵇康最突出的一点——叛逆性格,倒是鲁迅先生清醒地...
嵇康 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汉族,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
嵇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谯郡人,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有称其为嵇中散。嵇康的祖先本姓奚,原籍是会稽人,后来因避祸来到谯郡,因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嵇山,嵇康祖先遂舍弃原姓,改姓嵇姓。他的兄长嵇喜,很有才能。嵇康很小的时候就成为孤儿。嵇康有不一般的才华。在很大范围内也没有能与之相...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魏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家贫早孤,励志勤学,博通文学、玄学、音乐,官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为"竹林七贤"代表人物之一。 1.题目包含完整答案:原文详述嵇康生卒年、籍贯、经历、成就及历史定位,信息完备无缺失。虽存在"稽康"的笔误(正确为嵇康),但不影响内容完整性。2.判断命题...
嵇康(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世称“嵇中散”,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通晓文学、音乐,反对名教思想,崇尚老庄,有作品《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论》《养生论》等传世。他曾先后任浔阳长、中散大夫等官职,后因拥护曹魏,不满司马氏集团篡权被杀。 与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