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嵩(1007-1072),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宋广南西路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七岁出家,十三岁剃度,十四岁受具足戒,法号“契嵩”。十九岁开始游方天下,访求明师。后于江西筠州(今江西高安)洞安寺得法,依止青原行思十传弟子、云门宗三世禅师晓聪,传云门宗法嗣。
欧阳修受契嵩的影响,晚年自称六一居士,改变了之前辟佛的态度。苏轼在杭州灵隐寺与契嵩交往,还目睹了契嵩圆寂前后的情况,在《故南华长老重辨师逸事》中特别提到:“契嵩禅师常瞋,人未尝见其笑;海月慧辨师常喜,人未尝见其怒。予在钱塘,亲见二人皆趺坐而化。嵩既茶毗,火...
次日,韩琦即偕欧阳修往见契嵩禅师,欧阳修与契嵩禅师畅谈了整整一天,非常投机。欧阳修在结识契嵩禅师之后,对佛教有了截然不同的认识,后来自称六一居士。 由于当时的宰相韩琦以及大儒欧阳修都曾与契嵩禅师有过会谈,并礼遇有加。自韩丞相而下,莫不延见,如富弼、曾巩、吕公弼、田况等等,可见契嵩禅师深受朝廷名流之推重钦羡。
《契嵩集》是2012年5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契嵩。本书收录了北宋沙门契嵩的全部四种著作。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北宋沙门契嵩的全部四种著作:《镡津文集》十九卷,《传法正宗记》九卷、《传法正宗定祖图》一卷、《传法正宗论》二卷。作者简介 契嵩(1007-1072),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宋...
契嵩禅师,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卒于神宗熙宁五年,年六十六岁。他在13岁时落发为沙弥,一年后受具足戒,展开了“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的四处周游生涯。在宋仁宗明道年间,儒家的古文运动兴起,儒学盛行,而佛教则受到排斥。欧阳修等文人对佛教抱有微词,认为出家人都是平庸之辈。
契嵩 首页>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关键字: 摘自:佛学大词典 (1007~1072)宋代云门宗僧。藤州镡津(广西藤县)人,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七岁出家,十三岁得度剃发,十九岁游方。常顶戴观音像,日诵其名号十万声。后得法于洞山晓聪禅师。师遍通内外典籍,善为文,曾就宗密之教禅一致论加以阐述,而更强调儒佛...
观音百科 | 契嵩禅师与观音法门 大文豪苏轼是这样评论契嵩禅师的:“契嵩禅师常瞋,人未尝见其笑;海月慧辨师常喜,人未尝见其怒。予在钱塘,亲见二人皆趺坐而化。嵩既茶毗,火不能坏,益薪炽火,有终不坏者五。海月比葬,面如生,且微笑。乃知二人以瞋喜作佛事也。”他认为契嵩禅师的性格与海月禅师刚好相反——...
这一观点得到了当朝皇帝宋仁宗的认可,契嵩也由一位默默无闻的山中沙门,一下子成为朝野闻名的高僧。仁宗皇帝为了表彰他的贡献,授予他“明教大师”的桂冠,并赐予紫方袍。契嵩体系的建立 契嵩禅师是中国佛学史上第一个最全面、最系统地比较儒佛两家学说,并加以融会贯通的人物。他的理论体系被后人称为儒外佛里...
【题目】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 “ 大有为 ” 而 “ 治世 ” ,佛教 “ 大无为 ” 而 “ 治心 ” ,二者皆 “ 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 。这反映了( ) A.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B. 佛教与儒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 【答案】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