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嵩禅师以其智慧之光,成功调和了儒教与佛教的争执,为古代中国带来了一段相互尊重、相辅相成的时期。他的理论深刻而富有包容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儒佛合谐的理念,正是契嵩禅师留给我们的珍贵精神财富。契嵩禅师的儒佛调和理论展现了他在佛教与儒家之间寻求共通之道的卓越智慧。这一调和观念的独特之处...
韩琦有一次将契嵩禅师的文章展示给欧阳修,文忠公阅后乃惊叹而谓韩曰:“不意僧中有此郎,黎明当一识之。” 次日,韩琦即偕欧阳修往见契嵩禅师,欧阳修与契嵩禅师畅谈了整整一天,非常投机。欧阳修在结识契嵩禅师之后,对佛教有了截然不同的认识,后来自称六一居士。 由于当时的宰相韩琦以及大儒欧阳修都曾与契嵩禅师有过会...
纪念|六月初四 明教契嵩禅师圆寂日契嵩禅师(1007—1072),亦称明教大师、佛日大师、永安大师,是北宋时期云门宗僧人。禅师一生勤于修持,擅长文章,著作甚丰,影响巨大。在住持灵隐寺期间,他提倡佛儒调和,弘扬孝道文化,时人称为“一代孝僧”。契嵩将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相会通,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在中国佛教...
佛日明教契嵩禅师 佛日明教契嵩禅师 杭州佛日明教契嵩禅师(嗣洞山聪禅师)。师。藤州镡津人。姓李。七岁出家。十三得度。明年受具戒。十九游方。常夜顶戴观世音菩萨像。而诵其号。必满十万乃寝。自是。世间经书章句。不学而能。得法于洞山。作原教论十万余言。以抗宗韩排佛之说。读者畏服。后居永安兰若。着禅...
当时的契嵩禅师也知道欧阳修是一条孽龙,如果将其软性地降伏,亦可使其皈命于佛门,于是契嵩禅师用他高度的智慧发诸于锋发畅流的文章里。契嵩本来文学的底蕴就不亚于当时欧阳修等这批文学大将,于是,他善巧地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不独偏于佛教之专论,洋洋洒洒、篇篇锦绣地着成了《辅教编》,内容深入...
契嵩禅师,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生于藤津(今广西藤县),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圆寂于杭州灵隐寺。契嵩禅师与杭州及杭州佛教的因缘甚为殊胜深厚。这不仅体现在与契嵩禅师有甚深交谊的陈舜俞所撰之《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以下简称《行业记》)中,更体现于契嵩传世文献《镡津文集》中的有关文...
六月初四,契嵩禅师涅槃日。契嵩禅师,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生于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本年欧阳修亦出生),庆历间,(公元1045年前后)居杭州灵隐寺。契嵩博通内典,尝作原教、孝论十馀篇,以与当时辟佛者抗,契嵩曰“诸教也,亦犹同水以涉,而厉揭有深浅,儒者圣人之治世者也,佛者圣人之治出世者也”。
契嵩禅师,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生于藤津(今广西藤县),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圆寂于杭州灵隐寺。契嵩禅师与杭州及杭州佛教的因缘甚为殊胜深厚。这不仅体现在与契嵩禅师有甚深交谊的陈舜俞所撰之《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以下简称《行业记》)中,更体现于契嵩传世文献《镡津文集》中的有关文...
宋朝的契嵩禅师在《辅教编·戒孝章》中说:“五戒,始一曰不杀,次二曰不盗,次三曰不邪淫,次四曰不妄言,次五曰不饮酒。夫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是五者,修则成其人,显其亲,不亦孝乎?是五者有一不修,则弃 - 般若读书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