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意思是当道失传之后,人们就重视宣扬德,当德失传之后人们就重视宣扬仁,再之后就是义,再最后就是礼,由此可知,老子认为道是最高境界,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老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
原文: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解释: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
不能具备良好的品行和性格,就去重视表面无用的礼节。这就是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如果连礼仪也失去了,那么人们就会相互指责谩骂,相互推诿责任,损人利己,游走在法律的边缘,丧失掉创造最大价值的能力和机会。真正的仁爱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发自内心,做出来也是流于表面,虚伪...
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失去了道才求德,失去了德才求仁,失去了仁才求义,失去了义才求礼,礼所缺少的就是忠信,因而是祸乱的源头,故道家认为道是本源,故礼乐的兴起是对原初“道”的偏离,B项正确。先秦儒家的礼乐文化是以仁义为思想内核,故A项与题意的道家思想不符,排除A。C项是先秦儒家的主张,与...
《道德经》: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意思是:上古之人有纯善的道,后来人们失去了道,圣人就教化人们守住美德。后来人们又失去了美德,圣人就教化人们守住仁慈。后来人们又失去了仁慈,圣人就教化人们守住义。后来人们又失去了义,圣人就教化人们守住表面形式的礼。上古之人,浑浑沌沌,...
解析 故失道而后德.注:世人失去本来纯善的本体,所以圣人才教人以德.失德而后仁.注:人心变迁世人失去善良德行,所以圣人才教人以仁.失仁而后义.注:世人因失去了仁义之心,所以圣人才教人以义.【补充说明】失义而后礼.注:人心不古,而义也失了,所以圣人为复古道,所以才教以礼也.(礼可当理解也)...
老子认为,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 孔子则说, “不学礼, 无以立 ” ,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出自《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意思是,所以,丧失道才生德,失德才生仁,失仁才生义,失义才生礼。礼是忠信不足所致,是祸乱之首。 曾仕强先生解读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说我们人类的历史,有道的...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 正文 1 释义:失去道的规律即显示出德的品质,失去德的品质而后章显出仁的可贵,失去仁的可贵而后显现义的诚信,失去义的诚信而后依靠礼的根本。出处:出自春秋时期《老子·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节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
1、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译文:德是什么,就是凭良心做事,失去德之后,大家对良心不再相信,就开始讲仁。仁是什么,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对方考虑,但是这样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然后就讲义,义是什么?就是你做的事情要合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