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动静弗息,则不能复其性而烛天地,为不极之明。故圣人者,人之先觉者也。觉则明,否则惑,惑则昏,明与昏谓之不同。明与昏性本无有,则同与不同二皆离矣。夫明者所以对昏,昏既灭,则明亦不立矣。是故诚者,圣人性之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复其...
《复性书》是唐代思想家李翱的哲学名篇,旨在探讨人性与情感的辩证关系,主张通过“息情复性”回归本善之性。以下是其原文的核心内容(分上、中、下三篇整理): 上篇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
问曰「人之性本皆善 而邪情昏焉 敢问圣人之性 将复为嗜欲所浑乎 」 曰「不复浑矣。情本邪也 妄也 邪妄无因 人不能复。圣人既复其性矣 知情之为邪 邪既为明所觉矣 觉则无邪 邪何由生也 伊尹曰 『天之道 以先知觉後知 先觉觉後觉者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非予觉之而谁也...
复性书(唐李翱)..复性书上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
《复性书》作为唐代思想家李翱的哲学杰作,深入探讨了人性与情感的复杂关系,并主张通过“息情复性”来回归人性的本善。以下是对其核心内容的详细解读:△ 人性本善与情感影响 上篇 人性本善,但情感却常常成为迷惑人性的因素。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感,都是人心所不可避免的。当情感迷失时,人性也...
《复性书》是唐代李翱关于人性学说的文章,他认为“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由此可见,他认为( ) A. &nbs
李翱〔复性书〕语译 李翱<复性书>语译 <上篇>语译 第一节辨「性」、「情」之作用、关系与本质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旣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
《复性书》上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性与情不相无也。
《复性书》是李翱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的“复性说”更是他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通过深入研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朝儒家的思想精髓。李翱的勇气和智慧,不仅体现在他对圣人可学性的坚定信念上,更体现在他对人性本善的深刻洞察上。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勇气。无论是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还是...
宋朝的朱熹也说,李翱的《复性书》是“明佛理不引佛书”,骨子里面还是佛教的东西。还有一位宋朝的思想家叶适也说: “此吾儒所未尝言,非自佛发之乎?” 叶适认为李翱这一套东西儒家从来就没有说过,其实就是佛教的思想的翻版。看来,李翱的复性说没有得到儒家方面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