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动静弗息,则不能复其性而烛天地,为不极之明。故圣人者,人之先觉者也。觉则明,否则惑,惑则昏,明与昏谓之不同。明与昏性本无有,则同与不同二皆离矣。夫明者所以对昏,昏既灭,则明亦不立矣。是故诚者,圣人性之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复其...
《复性书》是唐代思想家李翱的哲学名篇,旨在探讨人性与情感的辩证关系,主张通过“息情复性”回归本善之性。以下是其原文的核心内容(分上、中、下三篇整理): 上篇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
问曰「人之性本皆善 而邪情昏焉 敢问圣人之性 将复为嗜欲所浑乎 」 曰「不复浑矣。情本邪也 妄也 邪妄无因 人不能复。圣人既复其性矣 知情之为邪 邪既为明所觉矣 觉则无邪 邪何由生也 伊尹曰 『天之道 以先知觉後知 先觉觉後觉者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非予觉之而谁也...
李翱〔复性书〕语译所谓的圣人他的内在本体寂静稳定不变动对事物不抱有过度盼望而能得到自然会得到的结果不费言词就能表现出神妙深奥的洞察智慧没有盛气逼人的光彩但是处在人群中自然突出而不可掩所制定之常经大法其规划之伟大与长久可比天地之高广而一旦要有调整改易的步骤措施又能兼顾宇宙事理之正反两面的规律 ...
李翱〔复性书〕语译 李翱<复性书>语译 <上篇>语译 第一节辨「性」、「情」之作用、关系与本质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旣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
《复性书》作为唐代思想家李翱的哲学杰作,深入探讨了人性与情感的复杂关系,并主张通过“息情复性”来回归人性的本善。以下是对其核心内容的详细解读:△ 人性本善与情感影响 上篇 人性本善,但情感却常常成为迷惑人性的因素。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情感,都是人心所不可避免的。当情感迷失时,人性也...
宋朝的朱熹也说,李翱的《复性书》是“明佛理不引佛书”,骨子里面还是佛教的东西。还有一位宋朝的思想家叶适也说: “此吾儒所未尝言,非自佛发之乎?” 叶适认为李翱这一套东西儒家从来就没有说过,其实就是佛教的思想的翻版。看来,李翱的复性说没有得到儒家方面的好评。
《复性书》上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性与情不相无也。
复性书中 或问曰:「人之昏也久矣,将复其性者,必有渐也,敢问其方。」 曰:「弗虑弗思,情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正思者,无虑无思也。《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又曰:『闲邪存其诚。』《诗》曰:『思无邪。』」 曰:「已矣乎?」 曰:「未也,此斋戒其心者也,犹未离于静焉。有静必有动,...
“性”是李翱《复性书》一文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在李翱看来,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关键在于他凸显了人的本源之“性”。《中庸》言:“天命之谓性”,“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也是圣人得以成为圣人的原因所在,“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李翱文集校注》,第13页)作为人的本质的“性”,乃是由天所赋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