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9月,冯友兰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邀请,前往美国出任该校的客座教授,并取得了在美国的“永久居留权”。但身居异国讲授中国哲学史,使冯友兰感到非常心酸,他终于认识到:“还是得把自己的国家搞好。”1947年,冯友兰毅然回国,回到了久别的清华园。1948年12月,国民党败局已定,蒋介石派飞机去北平接胡适、...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冯友兰住进临时防震棚,接受了毛主席夫人的慰问,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这件事又给他造成了大麻烦。没过多久特殊时期结束了,大部分被冤枉的人都在两年内恢复了名誉,冯友兰则因为被慰问这件事,直到1979年才恢复了名誉。念及过往以及自己曾许下的豪言壮语,这时候冯友兰也才明白了毛主席...
1957年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冯友兰和毛主席分到了一组。在会上,冯友兰提出古代哲学命题应该分为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让毛主席注意到冯友兰的思想。同时毛主席的“批判继承法”和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虽然继承哲学遗产的问题上,毛主席和冯友兰有分歧,但并不影响两位哲人的交往。散会的时候,...
北大毕业后,冯友兰先是去了河南第一工业学校任教,第二考取了官费留学生,他拒绝了傅斯年去欧洲的邀请,接受了胡适的建议,进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成为杜威的学生。傅斯年 罗家伦 陈公博 稍显奇怪的是,杜大师对在中国竭力宣讲其学说的胡适评价并不高,却在给冯友兰的奖学金推荐信上,称赞冯友兰是“真正的学者材料”...
这一声援不仅改变了冯友兰的命运,也折射出中国近代史上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1946年的秋天,冯友兰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航程。他应邀前往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这本该是一次令人振奋的学术之旅。然而,身处异国他乡,冯友兰却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在美国讲授中国哲学史,这种经历令他倍感...
如此一代宗师,理应被世人称颂,但实际上,在那个时代,许多学者对冯友兰却是一片讥笑。像胡适这样对所有人都很温和的人,他很不喜欢冯友兰,认为他是个十足的笨蛋,是读书人的耻辱。冯友兰究竟做了些什么事,使得人们宁愿忽略他的学问,反而把矛头指向他?这算是中立呢,还是偏狭呢?冯友兰在清华任教期间,清华学子...
一是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上卷。杀青后的《中国哲学史》上卷,冯先生并没有急着出版。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他选择的是印成小册子,送给他的师长、同事和学生审读。当一八三页的这本册子远涉重洋,寄赠到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胡适面前时,已是春天。万里之外的胡适慢慢翻动着...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冯友兰先生与一代伟人毛主席也关系匪浅,双方不仅在诗文上互相唱和过,毛主席还曾经多次提点保护冯友兰,留下了不少佳话。在冯友兰第一次给毛主席写信的时候,毛主席却在回信中告诉冯友兰:“总以老实态度为宜”。为什么毛主席会这么告诫冯友兰?伟人的这番话又有哪些深意呢?冯友兰1895年出生于河南...
得说啊,冯友兰这人在为人方面,那可是个争议超级大的家伙,特别是被当时的精英圈同行们瞧不起。就像王元化说的那样,当年跟他一块儿去参加某个国际研讨会,大家好像都很有默契地疏远他、孤立他。一帮学者一起吃饭的时候,那是热热闹闹的,就唯独冯友兰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一桌,没人跟他搭话,身边就只有他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