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可以解释,史书上“共伯和摄王政”,与周召二公的”共和执政“。共伯和“退位”最后就有一个问题,共伯和取得如此大的功绩,是如何甘心将”王位“还给周宣王的。关于此事,《竹书纪年》说:“(厉王)二十六年,大旱,王陟于彘。周定公、召穆公立太子靖为王。共伯和归其国,遂大雨。大旱既久,庐舍俱焚...
共伯和掌管了西周的王权长达十四年,然后又神秘地没了踪影。关于他的历史记录,少得可怜。在《史记·周本纪》里头,那十四年的掌权时间,居然被写成了周公和召公两个人一起执政,这种搞错的事情,让后面研究这段历史的人更加摸不着头脑了。后来,又有人猜测共伯和其实就是卫武公姬和,但想想在西周那会儿,一个...
那么,这位神秘的“共伯和”究竟是谁?史书记载,他是西周时卫国所属城邑“共”地的领主。西周时称“共”的地方,一在今河南省卫辉县,当时是卫国的“邑”;一在今甘肃省泾川县。既然“共伯”的封邑在卫国,则今甘肃省泾川县之“共”,显然不是“共伯和”的封邑。《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西周末,卫国爆...
共伯和来到周王室后,颇受周王器重,个人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因此,职务升迁很快。这从厉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可以获得明显的体现。该铭文中提到了被尊称为“币和父”“师和父”之称还见于《三年师兑篡》,除《元年师兑篡》铭文外,《师厘篡》等铭文中。“师和父”之称与《师毅篡》铭文中“伯和父”的...
周宣王的登基意味着新的开始,而共伯和的贡献将继续在历史的舞台上闪耀。他的智慧与勇气,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推动着西周的进一步发展。结语:共伯和与历史的火锅盛宴 总的来说,共伯和不仅是周召共和时期的关键人物,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位不可或缺的英雄。在这段历史的火锅盛宴中,他的故事如同...
一、“共伯和”身份考 1.“共伯和’应是卫国国君 《古本竹书纪年》对“共伯和”及其相关事迹有一些记录,如“厉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又如“共国之伯名和,行天子政。”(P58)《吕氏春秋·开春论》也说:“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
共伯和“立”,《吕氏春秋》的“诸侯皆来谓矣”和《鲁连子》的“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两句值得注意。两句都承认共伯和入朝代行王政与诸侯的拥立有关。这是合情理的说法。首先周厉王的暴虐,也是伤到了各诸侯的。《大雅·荡》篇诗人...
共伯和是西周晚期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他对于稳定“国人暴动”后的危乱政局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共和行政”期间,共伯和享有颇受尊崇的社会地位,他与周、召二公联合主政,扮演着极为重要的政治角色。在享有尊崇社会地位的同时,共伯和在“共和行政”期间的政治角色也备受争议。其中有两个问题最具争议...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十四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最早的公元纪年,在镐京城内也发生了近乎于改朝换代的大事,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逐,共伯和成为新天子。而关于共伯和是谁,则成为千古谜团, 共伯和执西周王政十四年,又悄无声息的消失,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少之又少,在《史记。周本纪》当中更是将共伯和执政的十四年,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