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伯和乃卫国公室之人,属于周厉王之世,封于卫国共邑,故称共伯和。人物生平 共伯和,西周年间摄行天子事的诸侯。《竹书纪年》等皆曰共和行政即是共伯和干政十四年。史料记载 《庄子·让王》:“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西晋司马彪注:“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贤仁,诸侯皆以为贤。周厉王之难...
这就可以解释,史书上“共伯和摄王政”,与周召二公的”共和执政“。共伯和“退位”最后就有一个问题,共伯和取得如此大的功绩,是如何甘心将”王位“还给周宣王的。关于此事,《竹书纪年》说:“(厉王)二十六年,大旱,王陟于彘。周定公、召穆公立太子靖为王。共伯和归其国,遂大雨。大旱既久,庐舍俱焚...
如《吕氏春秋·开春》篇说:“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又如《鲁连子》说:“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犇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
那么,这位神秘的“共伯和”究竟是谁?史书记载,他是西周时卫国所属城邑“共”地的领主。西周时称“共”的地方,一在今河南省卫辉县,当时是卫国的“邑”;一在今甘肃省泾川县。既然“共伯”的封邑在卫国,则今甘肃省泾川县之“共”,显然不是“共伯和”的封邑。《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西周末,卫国爆...
共伯和不是卫武公。卫武公的年代要晚50来年。 周定公、召穆公、共伯和都是忠臣、贤臣,周朝才能渡过难关。 周厉王是个刚愎自用的现实脱节者,类似于后来的王莽,并不是骄奢淫逸,所以谥号为“厉”。 一切事情的发展,其实还是周朝分封制最终无地可分的结果,要想振兴周室,没有强有力的集权是不行的。
如同以上所举例证性质一样,卫国国君有被称为“共伯”者(如卫武公之兄“共伯余”),当是本于居住地关系,其事不足为奇。再次,多种史籍的记载均将“共伯和”的身份指向了某一位卫国国君。“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以及“共伯复归国于卫”均明确表明卫国是共伯之国。那么,共地乃卫国属邑,共伯之“...
在周朝时期,辉县曾被称为“共国”。西周时期,共国的国君共伯和就居住在这里。共伯和因其卓越的领导力和诸侯的拥戴,代行了王政,被称为“共和”。“共伯和”这个名字中,“共”代表了他的封国,“伯”则表示他的爵位(古代封国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而“和”则是他的名字。共...
共伯复归于宗,逍遥得意共山之首。”这里边就有疑问了,一是西晋离西周年代相差甚远;二是《庄子-让王》篇是说其德行修养的,并不注重于其历史真实;三是请他当天子,他不干,为何又代天子行政,而且长达十四年呢?四是这里说的是召公立宣王,并没有说共伯和还政的事;五是代天子行政十四年后,又为何连...
周宣王的登基意味着新的开始,而共伯和的贡献将继续在历史的舞台上闪耀。他的智慧与勇气,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推动着西周的进一步发展。结语:共伯和与历史的火锅盛宴 总的来说,共伯和不仅是周召共和时期的关键人物,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位不可或缺的英雄。在这段历史的火锅盛宴中,他的故事如同...
共伯和来到周王室后,颇受周王器重,个人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因此,职务升迁很快。这从厉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可以获得明显的体现。该铭文中提到了被尊称为“币和父”“师和父”之称还见于《三年师兑篡》,除《元年师兑篡》铭文外,《师厘篡》等铭文中。“师和父”之称与《师毅篡》铭文中“伯和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