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指出:“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在儒家看来,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价值取向,更是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范畴。 孔子没有对人性做出判断,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对人的品性有着重要影响。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与仁、礼、智...
义就是约束自己的内心,使事情合宜。 【解读】 在朱熹看来,从本体上来说义,就是“心之制”。所谓的“制”,是裁制,心之制就是心以义来裁制要行之事,看其是否合宜。朱熹常把义比作“一柄利刀”,把它视作判定事务所当然的标准。简言之,朱熹强调人...
义是一个内容丰富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管子倡导“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环绕“义”的概念作了交集。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朱熹指出:“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儒家之义强调主体性和实践性,使义既内敛为行为主体的品格,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播种...
‘心之制’却是说义之体,程子所谓‘处物为义’是也。扬雄言‘义以 宜之’,韩愈言‘行而宜之之...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指出:“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以此表明义是人心尽性的内在约束性规范,外显于事件便是处事的适当性行为。朱熹又言称:“'义’字如一横剑相似,凡事物到前,便两分去”,“善善恶恶为义。”主张人当分明善恶,明辨是非。朱熹称:“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又言:“义...
朱熹指出:“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在儒家看来,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价值取向,更是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范畴。 孔子没有对人性做出判断,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对人的品性有着重要影响。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与仁、礼、智...
他也把义视为“天理之所宜”,与“人情之所欲”的“利”相对而言。在将仁德视为“心之德,爱之理”的基础上,朱熹把义界说为“心之制,事之宜”,义既是人们心理的一种价值宰制与自我规约,又是行为适宜与合理的一种标准或尺度。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就是要在动机和行为上区别正当与不正当...
1、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2、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3、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
义,"义者,宜也"(《中庸》),便是"适宜"的意思,后来则代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尊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这概念出现得很早。 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
也即,即便武侠江湖,也需要德才兼备。为人正道,大致可以对应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五常,此种德行要求,在剔除了邀名获利的凡俗影响后,于侠者之间,是结交或唾弃的重要标准。 仁,讲究宽恕仁爱,有恻隐之心;义,要求因事制宜,不滥求不义之物;礼,力行规矩礼仪,为人进退得体;智,遇事明辨是非,能够甄别曲直真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