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指出:“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在儒家看来,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价值取向,更是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范畴。 孔子没有对人性做出判断,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对人的品性有着重要影响。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与仁、礼、智...
义就是约束自己的内心,使事情合宜。 【解读】 在朱熹看来,从本体上来说义,就是“心之制”。所谓的“制”,是裁制,心之制就是心以义来裁制要行之事,看其是否合宜。朱熹常把义比作“一柄利刀”,把它视作判定事务所当然的标准。简言之,朱熹强调人...
‘心之制’却是说义之体,程子所谓‘处物为义’是也。扬雄言‘义以 宜之’,韩愈言‘行而宜之之...
义者,心之制,事之宜。’德与理俱 以体言,制与宜俱以用言否?”曰:“‘心之德’是浑沦说,‘爱之理’方说到 亲切处。‘心之制’却是说义之体,程子所谓‘处物为义’是也。扬雄言‘义以 宜之’,韩愈言‘行而宜之之谓义’。若只以义为宜,则义有在外意。须如程子 言‘处物为...
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朱熹指出:“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在儒家看来,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价值取向,更是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范畴。孔子没有对人性做出判断,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对人的品性有着重要影响。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
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朱熹指出:“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儒家之义强调主体性和实践性,使义既内敛为行为主体的品格,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播种下道德文明的基因,又外化为主体行为的品格,把义由抽象的价值准则贯穿到日常生活和个人行为之中,拓展了伦理道德实践的空间。在儒家看来,义是处理人际...
义之与比,即是“与义比”,比者,亲密、接近的意思。义之与比,即是指永远与“义”站在一起。义者,宜也。即这个时候应该这么做,就这么做,那个时候应该那么做,就那么做。相当于见机行事,因地制宜,这也是孔子的方法论——权的体现。 0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守义尊理孔子曰:言乎其非者,反是之谓也,言乎其悖者,弃而不向之谓也,动言心,行言身,动言念,行言事。 义也者,制事以适其宜者也,理也者,制心以位乎中也, 是故君子,动则观其义而戒其非,行则观其理而恐其悖, 故动无妄,而 - 梵修于20240318发布在抖音
义者,“宜也”,义是合宜,是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既可以指具体的道德伦理规范,也可以指人们尊崇的道义;利者,“生人之用曰利”,多体现为物质利益。先贤圣哲将义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意思是义利是相济的。义利观,是一种经济伦理思想。义利观,义者,“事之所宜也”,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是儒者们心中至高无上的道义。利者,“人之用曰利”,后世多指物质利益。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便形成义利观。当代社会的义利观 在当代社会中,义利观常表现于商业中的重义轻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