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惟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如是略说十七,名为...
瑜伽师所依所行之境界有十七聚,谓为瑜伽师地,瑜伽师之地也。此论明瑜伽师所行之十七地,故名瑜伽师地论。十七地者,第一五识身相应地乃至第十七无余依地也。玄应音义二十二曰:‘瑜伽,此译云相应。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相应。境谓一切所缘境,此境与心相应,故名境相应。行谓一切行,此行与理相应,...
一 本题之得名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
修习善巧。已略决择五识身地意地。于二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又称瑜伽论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册。为瑜伽师地论最古之注疏。最胜子(梵Jinaputra ,音译作辰那弗多罗),系佛陀入灭后一千一百年之北印度钵伐多国人,投于护法之门下,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本书阐释瑜伽论之大纲,初明造论缘起,次释瑜伽师地与本地分十七地之名义。全书共分所为、所因、名义、宗要、藏摄、...
系瑜伽行学派之基本论书,亦为法相宗最重要之典籍,更为我国佛教史上之重要论书。内容记录作者闻弥勒自兜率天降至中天竺阿踰陀国之讲堂说法之经过,其中详述瑜伽行(梵yogaca^ra )观法,主张客观对象乃人类根本心识之阿赖耶识(梵a^layavijn~a^na )所假现之现象,须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对立之观念,始能悟入...
最胜子等造,玄奘译。又称《瑜伽论释》。为《瑜伽师地论》最古的注疏。最胜子为北印度人,是护法门下弟子,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本书阐释瑜伽论之大纲,初明造论缘起,次释瑜伽师地与本地分十七地之名义。全书共分所为、所因、名义、宗要、藏摄、释文等六门,为历来研究唯识者必习之书。
瑜伽师地论大纲 摘自: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于凌波居士著 弥勒讲述,无著笔记,梵名 Yogacarabhumi,略称瑜伽论。为瑜伽行学派的基本论书,亦为法相唯识宗最重要的典籍。内容记录作者闻弥勒自兜率天降至中天竺阿踰陀国之讲堂说法之经过,其中详述瑜伽行的观法,主张客观对象乃人类根本心识的阿赖耶识...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七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七 辛五、处非处善巧3 壬一、结前生后 如是已说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我今当说。 壬二、决择一切3 癸一、举颂标释2 子一、嗢柁南标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 寅二、总辨2 卯一、标列2 辰一、嗢柁南 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