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GCB型和ABC型对治疗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其核心原因与分子机制、信号通路及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一、分子通路与靶点差异 1. NF-κB通路激活(ABC型)ABC型中MYD88/CD79B突变(MCD亚型)导致BCR信号持续激活,引发NF-κB通路异常活化,促进肿瘤增殖和化疗耐药。而GCB型以BCL...
GCB型与ABC型DLBCL的预后差异本质上是分子机制、信号通路、微环境及治疗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ABC型因NF-κB通路活化、免疫抑制微环境及高频突变导致侵袭性强、易耐药,而GCB型因化疗敏感性和相对稳定的基因组预后更优。临床需结合分子分型(如MCD、BN2亚型)和基因检测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发现DLBCL的GCB和ABC亚型内部也存在异质性,仅凭COO分型,不足以解释形形色色的治疗反应差别,在临床使用上有非常严重的局限性,例如COO分型并不能完全解释R-CHOP治疗或靶向治疗后的异质性反应和结果,这可能是因为基因表达谱仅仅能够描述肿瘤的表型,...
根据细胞起源(Cell-of-origin, COO)的不同将DLBCL分为3类,即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 like, GCB)亚型、活化B细胞样(Activated B cell-like,ABC)亚型和其它第3亚型[1]。基于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的免疫化疗R-CHOP为DLBCL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约60%的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GCB亚型预后优于ABC亚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来源于成熟B细胞的侵袭性肿瘤,是最常见的NHL类型,中老年发病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病理类型复杂,其临床异质性大,同一种疾病表现不同的预后,那么分型及预后分层评分系统在临床...
MCD和N1以ABC为主,EZB主要为GCB型,BN2则为未分类亚型。而随后两年该团队对这一分型系统进行了完善,将DLBCL分为更加细分的7大分类,新增了A53(TP53突变为主要特征)和ST2(以SGK1和TET2突变为特征、另一组GCB表型为主的肿瘤)两个亚型,以及将EZB亚型细分为EZB‑MYC+(伴MYC重排)和EZB‑MYC-(不伴MYC重排)两个...
近年来,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基因表达谱分析,明确DLBCL包含三种不同的分子亚型: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like)型,表达正常生发中心B细胞特征的基因,预后较好;活化B细胞样(ABC-like)型,表达活化的外周血B细胞和浆细胞特征的基因,预后较差;第三型表达谱,其他无明确特征的异源性类型,但预后同ABC。
目前,临床通常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将DLBCL分为GCB型和non-GCB型。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由于抗体的特异性和结果判读的主观性等原因,免疫组化分型的准确度较低,尤其针对ABC型的灵敏度不佳,无法满足精准分型的临床需求。基因表达谱的常用方法是从冷冻组织中提取RNA做微阵列分析,然而因其价格昂贵,并不是每位患者都可以承担...
四、医学:生发中心B细胞型 生发中心B细胞型(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亚型之一。其分类基于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模式,与另一种亚型“活化B细胞型”(ABC型)相比,GCB型患者通常对化疗反应更敏感,预后相对较好。该分型对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GEP),按照起源于B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DLBCL至少可被分为3个分子亚型。①GCB亚型②ABC亚型③PMBL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