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发病机理 近年来,随着基因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型(GCB)和非生发中心型(non-GCB)两类。基因表达分析显示,t(14;18) (q32;q21)易位累及bcl-2基因,只见于GCB型。3q27易位累及bcl-6,可见于30%~40%的DLBCL。MY...
DLBCL非特指型是最常见的亚型,占所有病例的25%-30%,其免疫分型进一步细化为:1. 生发中心B细胞亚型(GCB型)- 免疫标志物:CD10⁺、BCL6⁺、MUM1⁻(或弱表达)。- 分子特征:多伴随BCL-2基因重排或EZH2突变,预后相对较好。2. 活化B细胞亚型(ABC型/non-GCB型)- 免疫标志物:CD10⁻、MUM1⁺...
与GCB相比,Non-GCB型患者生存预后显著更差。约1/3 DLBCL患者出现原发性结外病变,结外受累提示预后不良。R-CHOP方案是DLBCL的标准一线治疗,但对伴有结外受累及Non-GCB高危因素的患者疗效不佳。BTK抑制剂在Non-GCB型DLBCL中疗效显著。...
截至2024年6月30日数据截止时,经过6个周期的泽布替尼联合R-CHOP方案治疗,以及随后的泽布替尼单药维持治疗,对于未经治疗的non-GCB双表达DLBCL患者,该治疗方案显示出显著的疗效,同时耐受性良好。目前,这项研究仍在持续进行中(NCT05189197),我们将持续公布更多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 专家点评 曹军宁教授指出,双...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从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来看,可分为Non-GCB和GCB两个亚型,目前来看,这两个亚型预后截然不同,GCB亚型预后不错,5年生存率高达70%,而Non-GCB亚型预后就非常差。 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形态学分类,目前具体可以分到十几个亚型,其中2008年WHO将其分为13个亚型,这当中有很多亚型的预后不太好,比如...
目前,临床通常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将DLBCL分为GCB型和non-GCB型。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由于抗体的特异性和结果判读的主观性等原因,免疫组化分型的准确度较低,尤其针对ABC型的灵敏度不佳,无法满足精准分型的临床需求。基因表达谱的常用方法是从冷冻组织中提取RNA做微阵列分析,然而因其价格昂贵,并不是每位患者都可以承担...
近年来,随着基因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型(GCB)和非生发中心型(non-GCB)两类。基因表达分析显示,t(14;18) (q32;q21)易位累及bcl-2基因,只见于GCB型。3q27易位累及bcl-6,可见于30%~40%的DLBCL。MYC基因在DLBCL中重排率为10%-15%。DLBCL的分子发病机制主要涉及BCL6,BCL2和MYC...
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是DLBCL分子分型的金标准,但由于基因芯片和高通量测序平台价格昂贵,操作复杂,难以在广大分子病理实验室常规开展。目前,临床通常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将DLBCL分为GCB型和non-GCB型。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由于抗体的特异性和结果判读的主观性等原因,免疫组化分型的准确度较低,尤其针对ABC型的灵敏度...
目前的的治疗手段主要为利妥昔单抗+CHOP方案化疗。N0N一GCB型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约34% ...
近年来,随着基因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型(GCB)和非生发中心型(non-GCB)两类。基因表达分析显示,t(14;18) (q32;q21)易位累及bcl-2基因,只见于GCB型。3q27易位累及bcl-6,可见 于30%~40%的DLBCL。MYC基因在DLBCL中重排率为10%-15%。DLBCL的分子发病机制主要涉及BCL6,BCL2和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