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运动后,德国的新教和旧教都加强对学校教育的争夺,形成了德国历史上历来重视教育的特点。 (一)世俗教育 最初德国学校完全由教会所掌管。受马丁·路德思想的影响,德国最早把学校(特别是初等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移到世俗国家政权手中。 (二)国立初等学校 18世纪后期德国的“泛爱学校”,创始人是巴西多,受卢梭...
A.文科中学的发展和石刻教育的兴起B.国立初等教育的肇始,主张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C.E.17-18 世纪德国教育以普鲁士教育为主D.第一所新式大学哈勒大学的兴起E.巴西多成立“泛爱学校”,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ABCDE 反馈 收藏 ...
虽然17、18世纪的许多教育法令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很很好地施行,但这些法令 毕竟表明德国是较早由世俗政权掌握教育事业的国家。 (二)泛爱学校 巴西多(J.B.Basedow,1724~1790),德国汉堡人。 是影响很大的德国教育改革家。他提倡现实主义的教学方法, 著述丰富。1770年,她在德绍建立了一所新型的、示范性 的学校,命名...
《外国教育史》第10章 第3节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时长建议:25分钟 考试重点: 1.泛爱学校 2.文科中学 3.实科教育 4.骑士学院 5.哈勒大学 6.哥廷根大学 7.康德的教育思想 原创申明:带读笔记使用的教材为吴式颖、李明德老师主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请同学们主动购买正版教材。带读笔记的内容为聚点考研教研...
德国著名教育家鲍尔生(Friedrich Paulson)称哈勒大学“不仅是德国的而且是欧洲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哈勒大学的前身是一所骑士学院,1694年哈勒大学正式开办并得到国王的支持。虔敬派和理性主义者是哈勒现代化倾向的发起者和促进者。虔敬派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针对新教路德派...
6. 17-18世纪德国教育的概况( ) A. 17-18世纪德国教育以普鲁士教育为主 B. 主张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 C. 巴西多成立“泛爱学校”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 D. 文科中学的发展和实科教育的兴起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A,B,C,D 反馈 收藏 ...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在新大学运动中又创办了一些新大学,如哈勒大学(1694年)、哥廷根大学(1737年)等。哈勒大学是普鲁士振兴的基石,在德国和欧洲都享有盛誉。哈勒大学以思想自由和教学自由为基本办学原则,重视近代哲学和近代科学的教学,在大学中采用德语进行教学。哈勒大学的办学特点影响了德国高等教育的...
17-18世纪的德国是四分五裂的远远落后于英国、法国,但却比英法先实现100%义务教育入学率,工业革命时间也比英国少了几十年,这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德国的教育是怎样发展的呢? 【初等国民教育的兴起】 从1559年通过法律强制入学,再到18实际出台教育法律,最后在19实际末实现100%初等教育入学率。走在了欧洲各国的前...
17至18世纪的德国中学主要类型为文科中学,这类学校承担起培养未来封建公国管理人员的责任,为学术职业如法官和医生等进入大学做准备。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未来牧师的任务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在这些中学中,拉丁语和希腊语是主要教学内容,为学生进入大学奠定了基础。然而,到了17世纪下半叶,哈勒书院成为了...
17——18世纪的德国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其中的普鲁士公国由于地处交通要道,经济实力最强。 相比于英、法等国,以普鲁士为代表的德国在教育近代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德意志各邦国从16世纪中期开始,颁布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比经济较为发达的英法等国早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