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
五一假期出行,你感受到了哪些非遗文化?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戳图了解↓↓
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5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这里列举35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对中...
43项来自中国的世界非遗 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已有43个项目申遗成功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针灸、端午节、珠算、二十四节气,你还知道哪些?(文旅之声)来源:人民日报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8]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
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 [1-2]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中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截至2024月,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武术、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传统音乐 如古琴艺术,其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古琴演奏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在古代时候,文人雅士们...
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十大门类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目前共计1557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和单位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每个都有自己的编号! 我国申报成功的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昆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