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襄亦和诗道:“春阴漠漠燕飞飞,可惜春光与子违。半岭烟霞红旆入,满湖风月画船归。缑笙一阕人何在?辽鹤重来事已非。犹忆去年题别处,鸟啼花落客沾衣。”诗中深情惋惜未能与苏轼同赏西湖的美好春光。 熙宁七年,陈襄离杭出知陈州,苏轼同舟送至临平,并在舟中作《南...
而当时的杭州知州是陈襄,陈襄,字述古。苏轼与陈襄在杭州共事期间,两人情投意合,相知甚深。 当陈襄调离杭州时,苏轼在有美堂为上司兼朋友的陈襄饯行,在推杯换盏之际,苏轼有感于友情的珍重,随即谱写了这首《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赠给陈襄,原词如下: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
应陈襄的邀请,苏轼写下了一首颇有韵味的小词,便是这首《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该词以白描为主,描绘了有美堂周边的美好景物,并寄托了送别之情、离别之意,尤其是末尾一句,将一江明月洒在大江之上,当真是有无穷余味。
好朋友陈襄离开杭州后,词人苏轼通过揣想写成了这首词。词的上片描写行程,通过对地理名称以及黄叶、霜等描写,说明陈襄所经过的地点,以及到达南都的时间。清澈的淮河和泛着浊浪的汴水都在钱塘江西岸,您此次从杭州前往南都,要经过淮河和汴水,这一段水路非常漫长,行程也不是一天两天。想必你到达南都的治所的时候,...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苏轼写给好友的相邀之作,让人感动 前言: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这句话用在苏轼身上好像并不怎么合适。但是,当初苏轼被排挤出朝堂,只身来到杭州任职,如果没有太守陈襄的礼遇有加和真心相待,他能很快适应陌生的环境并喜欢上这座城市吗?苏轼与陈襄不但有相同的政治主张,还有极其接近...
苏轼和陈襄同守杭州,交情深厚互为知己。陈襄调任应天府,苏轼在杭州有美堂设宴送行,作《虞美人》相赠,“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既然陈公重游的机会无多,那就抓住此刻狂歌痛饮直到醉倒樽前,“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陈襄离去不再归来,只有...
陈襄,字述古,世称古灵先生,是侯官古灵乡(今闽侯南通镇瓜山村)人,生于宋天禧元年(1017年)三月,卒于宋元丰三年(1080年)三月,是宋代名臣、名诗人,他侍经筵时,曾向神宗帝推荐司马光等33人,其中就有苏轼、苏辙兄弟。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先生,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生于宋景(礼旁加右字)(1037年),卒于建中靖国...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任杭州通判,杭州太守陈襄(述古)将调往应天府,苏轼为其的下属。离杭之前,陈襄宴客于有美堂,苏轼即席赋此词。 【解说】 上片第一句“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极写有美堂形胜之独特,也就是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起笔便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词人不愧...
后来陈襄专门设宴请苏东坡赏花,苏轼又写了一首:仙衣不用剪刀裁,国色初酣卯酒来。 太守问花花有语,为君零落为君开。【转发】@楚团长聊聊天:苏东坡就任杭州时,太守陈襄是投缘的好友,有一年春色已老,苏东坡...
陈襄是北宋著名廉吏,他说,“为官者当以廉为先”,养廉就要“量其所入,节其所用”“粗衣粝食,节澹度日”。苏轼与陈襄是忘年之交,他也提出“节用以廉取”。因为他是超然的,“清风一榻抵千金”。自律之人,节用养廉,“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