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襄亦和诗道:“春阴漠漠燕飞飞,可惜春光与子违。半岭烟霞红旆入,满湖风月画船归。缑笙一阕人何在?辽鹤重来事已非。犹忆去年题别处,鸟啼花落客沾衣。”诗中深情惋惜未能与苏轼同赏西湖的美好春光。 熙宁七年,陈襄离杭出知陈州,苏轼同舟送至临平,并在舟中作《南...
而当时的杭州知州是陈襄,陈襄,字述古。苏轼与陈襄在杭州共事期间,两人情投意合,相知甚深。 当陈襄调离杭州时,苏轼在有美堂为上司兼朋友的陈襄饯行,在推杯换盏之际,苏轼有感于友情的珍重,随即谱写了这首《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赠给陈襄,原词如下: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
应陈襄的邀请,苏轼写下了一首颇有韵味的小词,便是这首《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该词以白描为主,描绘了有美堂周边的美好景物,并寄托了送别之情、离别之意,尤其是末尾一句,将一江明月洒在大江之上,当真是有无穷余味。
好朋友陈襄离开杭州后,词人苏轼通过揣想写成了这首词。词的上片描写行程,通过对地理名称以及黄叶、霜等描写,说明陈襄所经过的地点,以及到达南都的时间。清澈的淮河和泛着浊浪的汴水都在钱塘江西岸,您此次从杭州前往南都,要经过淮河和汴水,这一段水路非常漫长,行程也不是一天两天。想必你到达南都的治所的时候,...
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古诗词 #诗词 #宋词 #古诗词的魅力 #苏轼 - 灵玉诗词于20240916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5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
熙宁七年七月,杭州知州陈襄任期已满,调往南都,在有美堂设宴与僚佐道别。 陈襄是位颇有政绩的官吏,又是一位学者,苏轼与陈襄不仅合作得很好,还结下了深厚友谊,苏轼有不少词作写到两人的友情。 宴会期间,月色如练,从有美堂向外眺望景物,湖光山色,一望弥千里。陈襄慨然请苏轼赋诗一首,苏轼即席而就作下了这首惜别...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苏轼写给好友的相邀之作,让人感动 前言: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这句话用在苏轼身上好像并不怎么合适。但是,当初苏轼被排挤出朝堂,只身来到杭州任职,如果没有太守陈襄的礼遇有加和真心相待,他能很快适应陌生的环境并喜欢上这座城市吗?苏轼与陈襄不但有相同的政治主张,还有极其接近...
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诗词 #朗诵 - 一川读诗于20230522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44.8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任杭州通判,杭州太守陈襄(述古)将调往应天府,苏轼为其的下属。离杭之前,陈襄宴客于有美堂,苏轼即席赋此词。 【解说】 上片第一句“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极写有美堂形胜之独特,也就是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起笔便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词人不愧...
苏轼是通判,这个官,是知州的副手,还包含有监督知州的意味。但陈襄和苏轼,都对王安石变法意见很大,他们政见相同,因此,在杭州处理公务,配合默契。 更关键的是,他们趣味相投,互相了解之后,成了好朋友,忘年交,完全没有上下级之间的隔阂。 (杭州老照片) 如果只翻正史,大而论之,我们难以在他俩的传记里,看到他们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