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时的杭州知州是陈襄,陈襄,字述古。苏轼与陈襄在杭州共事期间,两人情投意合,相知甚深。 当陈襄调离杭州时,苏轼在有美堂为上司兼朋友的陈襄饯行,在推杯换盏之际,苏轼有感于友情的珍重,随即谱写了这首《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赠给陈襄,原词如下: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
应陈襄的邀请,苏轼写下了一首颇有韵味的小词,便是这首《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该词以白描为主,描绘了有美堂周边的美好景物,并寄托了送别之情、离别之意,尤其是末尾一句,将一江明月洒在大江之上,当真是有无穷余味。
陈襄离杭后,苏轼亦出知山东密州,这样,两人在杭州相处的时间有两年左右,但分开后两人仍有诗词唱和。 元丰三年(1080),陈襄因病卒于开封,移葬常州,追赠给事中。元符三年(1100),哲宗死,徽宗继位,苏轼在经惠州、琼州、昌化、廉州、舒州等一系列的貶徙后于永州被赦回...
好朋友陈襄离开杭州后,词人苏轼通过揣想写成了这首词。词的上片描写行程,通过对地理名称以及黄叶、霜等描写,说明陈襄所经过的地点,以及到达南都的时间。清澈的淮河和泛着浊浪的汴水都在钱塘江西岸,您此次从杭州前往南都,要经过淮河和汴水,这一段水路非常漫长,行程也不是一天两天。想必你到达南都的治所的时候,...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苏轼写给好友的相邀之作,让人感动 前言: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这句话用在苏轼身上好像并不怎么合适。但是,当初苏轼被排挤出朝堂,只身来到杭州任职,如果没有太守陈襄的礼遇有加和真心相待,他能很快适应陌生的环境并喜欢上这座城市吗?苏轼与陈襄不但有相同的政治主张,还有极其接近...
熙宁七年七月,杭州知州陈襄任期已满,调往南都,在有美堂设宴与僚佐道别。 陈襄是位颇有政绩的官吏,又是一位学者,苏轼与陈襄不仅合作得很好,还结下了深厚友谊,苏轼有不少词作写到两人的友情。 宴会期间,月色如练,从有美堂向外眺望景物,湖光山色,一望弥千里。陈襄慨然请苏轼赋诗一首,苏轼即席而就作下了这首惜别...
苏轼和陈襄同守杭州,交情深厚互为知己。陈襄调任应天府,苏轼在杭州有美堂设宴送行,作《虞美人》相赠,“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既然陈公重游的机会无多,那就抓住此刻狂歌痛饮直到醉倒樽前,“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陈襄离去不再归来,只有...
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诗词 #朗诵 - 一川读诗于20230522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44.8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古诗词 #诗词 #宋词 #古诗词的魅力 #苏轼 - 灵玉诗词于20240916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5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
陈襄,字述古,北宋理学家,仁宗、神宗时名臣。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因家在古灵村,人号古灵先生。因为他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主张,熙宁四年,出知陈州。 熙宁五年(1072年),陈襄出任杭州知州,当时苏轼正任杭州通判,陈襄成为苏轼的顶头上司,陈襄虽比苏轼年长20岁,但当时苏轼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两人成为挚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