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4章:执古之道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日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皦(jiǎo)⑥?其下不昧(mèi)⑦,绳(mǐn)绳兮不可名⑧,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⑨。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
道德经·第十四章【作者】老子 【朝代】春秋时期 译文对照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
在第六章和第八章,分别以具体的形象——山谷和水,来比喻道的虚空和柔弱。本章以抽象的理解,来描述“道”的性质,并讲到运用“道”的规律。在这里,“道”即是“一”。在前面几章中,老子所说过的“道”有两种内涵,一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两者之间...
迎接它,却看不见它的开头;追随它,却看不见它的末尾。遵循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当前的一切。能认识最早的本始,这就叫做大道的规律。解读在本章中,老子用一些抽象的概念,描述了“道”的性质及其运用规律。此处,“一”就是指“道”。它包含了“道”的相互联系的两种内涵,即物质世界的实体和物质世界...
在本章,老子重点谈论什么是“道”。本章是对《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内容的全面承接。《道德经》第一章的理论性非常强,第一句话就指出“道可道,非常道”。从第二章开始到第十三章,大都是从务实的层面解读“道”的具体运用。本章又回到“道”的本体,更全面地论述了“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究竟是什么。
不要去超越自然规律,包括对物质的需求要知道是自然界赋予的,不要想着过分去占有;作为管理者要知道你所需要物质的来源是需要人从自然界攫取的,而你不能过分伤害为你服务的人,使他们在为你服务的时候所得到的能满足他们的生存,这就是认识 “道”的规律。请点击关注,阅读整篇《道德经》讲解 ...
老子道德经精解:第十四章 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段话来自《道德经》中的第一章,是老子对道和德的深刻解析。在这段话中,老子通过诸多的动词描述了道和德的关系和作用,展示了它们在万物之中的尊贵地位。首先,老子指出道生德,德由道畜。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中的道,是一种无形无物的存在,是万物的根源和本质。而“德”则是道所赋予的品质和能力,是...
道德经第14章解读张武忠初稿2017.8.16第14章【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tuan)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 可致诘(jie),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ao),其下不昧,绳绳(min)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道德经》第14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转载—— 【视之不见,名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