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此观,可破除对身相的执着,减少对身体的贪恋与忧恼。 观受是苦:一切感受,无论是乐受还是苦受,皆因无常而有,皆会变化,故本质上皆是苦。此非指感受本身为苦,而是强调感受的无常与不满足性。观受是苦,有助于我们超脱于感受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平静。 观心无常:心念如流水,瞬息万变,无常是心的真实面貌。通...
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 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 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 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 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 观受是苦: 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 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 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 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 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观心无常: 迷却真常...
特别是《阿含经》的“四念处”:“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观身不净”。但佛陀却在最后的阶段提出了:“常”、“乐”、“我”、“净”。不仅仅是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这不是自己否定自己吗?到底哪种说法对?我们该如何选择?一连串的问题油然而生,其实...
四颠倒(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1、常: 观心,就观察于心,立念在心。完全地根除之前愚痴的心:把世间当作常恒的。我的身体、我亲人的身体、我朋友的身体,所得到的一切不要坏,永远都保持...
佛法是解脱之法,何处求解脱?依止三十七品修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身、受、心、法四念处,当你明白佛说“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时,解脱之道就在眼前。那么,具体该如何观照这四念处呢?《念处经》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如是闻,有一次佛带着诸弟子游行到十六大国之一的俱卢国一...
乃至我们终日是以妄心、乱心、假心活在世上而不自知,更不知道自己也有佛性,不知道自己也有真如之心。如印光大师所说:“佛教教人,最初先修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既知身受心法,全属幻妄,苦空无常,无我不净,则真如妙性,自可显现矣。”(摘自《印光法师文钞箐华录...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句佛语是四念处。四念处又称四念住,是佛教修行的入门方法。所谓四念处,就是对四种境界观察思维,安住心念,从而引发定慧的修行方法。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它是以五蕴为主,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维观察。简单地说,身就是...
通过“观法无我”,人们可以学会放下对万物的执着与分别。万物只是因缘的交织,它们并非自已真正的归属。当认识到这一点时,人们就能更加超脱地看待世间的纷纷扰扰,以一颗智慧的心去洞察 生命的四重真谛与个人成长。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重真谛不仅是对佛教修行法门的简洁概括,更是对人...
人的物质结构都差不多,所谓的生命,而且是最独特的生命,就是记忆。 人生就是记忆,就是念头。念头如水泡,起起灭灭,出现之后很快又消失了,你想找也找不到,所以就有了“四念处”的说法。 什么叫四念处?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为四念处。
四念处分别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们总会执着于身是我,身体的种种需求都是“我”的需求,所以,对于感官上的贪求与欲念,总是欲罢不能,会想方设法满足身体需要,认为这样才算活的成功。其实,若明白身体并非是“我”,只不过是“我”暂时寄居之处,而且这个身体是不洁净的,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