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偈》是六祖慧能创作的诠释佛教教义的诗偈,共有四首,载于《坛经》。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第三首偈表明顿悟之依据、解脱之直道;第四首着重讲修行方法。作品原文 菩提偈 其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 身是菩提树,心如...
菩提本无树的意思是:本来就没有菩提树。出自六祖慧能的《菩提偈》其一,共有四首。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翻译: 本来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 只要佛性清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创作背景: 关...
(2)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
菩提本无树②,明镜亦非台③。佛性常清净④,何处有尘埃⑤!作品注释 ①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②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1)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表达的,是一种悟道修行的高境界。这可以理解为人无物,物无人,一种万事皆空的清净、“无为”状态。禅宗和儒道文化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的差别。禅宗将一切的现象均视为一种“空”。在禅宗看来,一切皆为六根(眼、鼻、耳、舌、身、意)所感知的...
"菩提本无树"的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出处节选】《菩提偈》——唐·惠能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白话译文】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扩展资料1、《菩提偈》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
通俗地解释,大意是说:佛的觉悟(菩提)的根本并不依靠物相(兼指菩提道场的菩提树和神秀偈中的身),明镜(这里是借神秀的比喻指心)--心也不是可以停住(台指静止、稳定的形相)、可以把握的,既然菩提无相、心无住什么能够受染污,又有什么能够被“拂拭”。
《菩提本无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坛经.行由品第一)。词语注释:(1)菩提为梵语,意译为“觉”、“智”、“道”等。断绝世间的烦恼而达到涅槃智慧可称为"菩提”,这里的树是指“觉”树或“道”树。(2)明镜台之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载,“坐禅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