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意思是:本来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这句话强调了佛教中“空”的概念,表达了一切事物都是性空无实,不应执着于相的思想。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出处与背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句富有哲理的诗句出自唐代禅...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
“明镜” 可以理解为能映照万物的镜子,象征着人心的纯净和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台” 是放置镜子的架子或者平台。“明镜亦非台” 是说这面纯净的镜子也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放置在台架上的东西。这是在进一步否定把心的纯净状态物质化的观念,心的清明不是依靠一个具体的、外在的承载物来体现的。“本来无一物...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表达的,是一种悟道修行的高境界。这可以理解为人无物,物无人,一种万事皆空的清净、“无为”状态。禅宗和儒道文化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的差别。禅宗将一切的现象均视为一种“空”。在禅宗看来,一切皆为六根(眼、鼻、耳、舌、身、意)所感知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什么意思:此诗源自唐朝六祖惠能大师《菩提偈》中的内容。意思是:世间一切事物皆为虚幻与泡影,人间凡夫俗子不要执着于追逐名利与物质的享乐,才能明心见性,心无挂礙,才能从容地渡过美好人生。原诗内容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怎么解释 答案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是佛家六祖慧能顿悟的体现,佛主张佛法以无念为宗旨,无相为主体,无住为根本。所谓无相,应是既看到事物的相状,又不拘泥留恋于它。所谓无念,就是既看到事物的相状,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两句讲得是心与头脑,意识与现象的关系。菩提是心,树是头脑运作方式,镜子是所知见的现象。 【菩提本无树】世人大多数认为大树是由种子长出来的,它必须要有一个起因点,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一点一点,从种子开始按照逻辑因果律发展而来的。但是菩提心不是这种按照物质世界的规律来的,不是可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日日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后来惠能觉得这个非常一般,自己作了一首非常经典的诗词来表达对佛法的理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第一重,神秀觉察到了世事无常,以为生命也会受其扰,只好拂袖擦拭尘埃,也就是努力去除杂念,以求得心神安定。第二重,惠能觉察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慧能 这是一首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唐朝僧人慧能的“偈诗”,由此引出一段著名的禅宗“公案”。“偈诗”,又名“偈子”,原本是对一些宣示佛理的“短句”的称呼。自佛教传入中华后,为了迎合本土化需求,遵循中华传统审美习惯,这些短句,就大多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