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之同情理解之同情 “理解之同情”一说来自《金明馆丛稿二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理解之同情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一种悲悯之情,这样的情感显得更为真诚、感人。陈寅恪讲对古人要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态度,苛求是不正确的。
一般认为,同情之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因为同情才表现出一种理解的态度,给人比较敷衍的感觉;而理解之同情,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出一种悲悯之情,这样的情感显得比较真诚、感人。 举个例子,林语堂先生对于陶渊明的理解,可称为理解之同情。 林语堂先生认为,陶渊明所认为的理想人生是:做一个无忧无虑、心地坦白、...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 A. 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致变法失败 B.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C. 洋务运动用“西用”维护“中体”最终导致...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原则。 A.依据成立,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指的是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依据所学知识,洋务派强调“中体西用”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减少改革的阻力,故A选项正确; B.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陈寅恪的”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简单来说,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应该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因为作为读历史的后人往往是用”后视镜“去看历史,认为自己博古通今肯定不会再重蹈覆辙,不时还嘲笑古人的愚昧与无知。但残酷事实却是,"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没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黑格尔)...
而理解之同情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一种悲悯之情,这样的情感显得更为真诚、感人。陈寅恪讲对古人要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态度,苛求是不正确的。大秦所处的时代,无论中西,充斥着战争和屠杀,混乱与死亡,那是一个野蛮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那时的皇帝和士兵,学者与工匠...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A.商
陈寅恪先生提出“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钱穆先生主张:“后代人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两位历史学家都强调(
9.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A. 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导致变法失败 B.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发展 C. 洋务运动强调“中体”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 D....
背后都由不得已和原因。对历史的“同情之理解”就是如此,所以人文学科不能纯粹实证,更要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