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同情之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因为同情才表现出一种理解的态度,给人比较敷衍的感觉;而理解之同情,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出一种悲悯之情,这样的情感显得比较真诚、感人。 举个例子,林语堂先生对于陶渊明的理解,可称为理解之同情。 林语堂先生认为,陶渊明所认为的理想人生是:做一个无忧无虑、心地坦白、...
陈寅恪的”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简单来说,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应该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因为作为读历史的后人往往是用”后视镜“去看历史,认为自己博古通今肯定不会再重蹈覆辙,不时还嘲笑古人的愚昧与无知。但残酷事实却是,"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没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黑格尔)...
“同情之理解”与“理解之同情” 要谈论中国的德文学科史,作为学科权威的冯至先生自然是无法避开的重要人物。在叶隽教授新近出版的《六十年来的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一书中,关于冯至先生的内容同样占据了相当篇幅。具体地说,在该书所论及的制度、学人和著述三个方面中,都涉及作为北京大学德文学科筹办者、中国德文学科...
同情之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因为同情才表现出一种理解的态度,给人感觉比较敷衍;而理解之同情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一种悲悯之情,这样的情感显得更为真诚、感人。陈寅恪讲对古人要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态度,苛求是不正确的。
同情之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因为同情才表现出一种理解的态度,给人感觉比较敷衍;而理解之同情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一种悲悯之情,这样的情感显得更为真诚、感人。陈寅恪讲对古人要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态度,苛求是不正确的。大秦所处的时代,无论中西,充斥着战争和屠杀,混乱与...
“了解之同情”,是针对古代学说而言的,有两个含义,一是“了解”,二是“同情”。“了解”是属于...
第一次听到“了解之同情”,是在罗辑思维的视频节目中,不过罗胖改动了一个字,称为“理解之同情”,...
“同情之理解”与“理解之同情”———从《六十年来的中国德语文学研究》谈起□侯景娟 要谈论中国的德文学科史,作为学科权威的冯至先生自然是无法避开的重要人物。在叶隽教授新近出版的《六十年来的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一书中,关于冯至先生的内容同样占据了相当篇幅。具体地说,在该书所论及的制度、学人和...
因为同情而理解,因为理解而同情。
同情之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因为同情才表现出一种理解的态度,给人感觉比较敷衍;而理解之同情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一种悲悯之情,这样的情感显得更为真诚、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