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同情之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因为同情才表现出一种理解的态度,给人比较敷衍的感觉;而理解之同情,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出一种悲悯之情,这样的情感显得比较真诚、感人。 举个例子,林语堂先生对于陶渊明的理解,可称为理解之同情。 林语堂先生认为,陶渊明所认为的理想人生是:做一个无忧无虑、心地坦白、...
陈寅恪的”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简单来说,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应该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因为作为读历史的后人往往是用”后视镜“去看历史,认为自己博古通今肯定不会再重蹈覆辙,不时还嘲笑古人的愚昧与无知。但残酷事实却是,"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没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黑格尔)...
我们要是思考说话人的身份和立场。来更好的理解他说话的目的和意图,从而准确理解他的观点的意思。 小结: 1. 如何对表述者的意思作“同情之理解” 2. 如何从表述本身做“同情之理解” 3. 如何从表述的上下文作“同情之理解” 4. 如何从作者的背景作“同情之理解”...
同情之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因为同情才表现出一种理解的态度,给人感觉比较敷衍;而理解之同情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一种悲悯之情,这样的情感显得更为真诚、感人。陈寅恪讲对古人要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态度,苛求是不正确的。 扩展资料 《金明馆丛稿二编》内容包括《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三论...
同情之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因为同情才表现出一种理解的态度,给人感觉比较敷衍;而理解之同情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一种悲悯之情,这样的情感显得更为真诚、感人。陈寅恪讲对古人要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态度,苛求是不正确的。大秦所处的时代,无论中西,充斥着战争和屠杀,混乱与...
同情之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因为同情才表现出一种理解的态度,给人感觉比较敷衍;而理解之同情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一种悲悯之情,这样的情感显得更为真诚、感人。
如何“同情之理解”以下观点里外延很大的词语?”学生应该质疑所学的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里,”学生“的外延。A.所有学生B.有能力和有条件质疑的学生
1结合这一点,更能理解杨武能先生对叶隽的赞赏之意。可以看出,在叶隽身上,体现了作为德语文学学人的社会担当和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对本书中提到的制度、学人以及作品,还是对于作者叶隽,我们后辈学人都应该持有“理解之同情”与“同情之理解”的态度,在研习书中关于德文学科史的内容和观察方法的同时,加深...
这就是一种超凡的理解之同情,当然,菩萨已经远远超越此境界,已至杀身成仁之境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