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提出“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钱穆先生主张:“后代人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两位历史学家都强调(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原则。 A.依据成立,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指的是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依据所学知识,洋务派强调“中体西用”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减少改革的阻力,故A选项正确; B.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可以认为,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是阐释学的一绝大判断,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今之学人对古人著述所应采取的态度,此说在他的阐释学的结构中起了精神柱石的作用。 陈寅恪先生对待古代著作和古人著述立说的这种态度,贯穿于他的全部著述之中。《元白诗笺证稿》对元稹的评价是其显例。由于...
陈寅恪的”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简单来说,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应该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因为作为读历史的后人往往是用”后视镜“去看历史,认为自己博古通今肯定不会再重蹈覆辙,不时还嘲笑古人的愚昧与无知。但残酷事实却是,"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没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黑格尔)...
陈寅恪“理解之同情”一说来自《金明馆丛稿二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同情之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因为同情才表现出一种理解的态度,给人感觉比较敷衍;而理解之同情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一种悲悯之情,这样的情感显得更为真诚、感人。陈寅恪讲对古人要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 A.
【题目】陈寅恪认为,对古人要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态度,苛求是不正确的,即“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这也是史学研究的原则之一。下列表述符合这一原则的是(A.秦始皇因实行暴政导致政治改革失败B.汉武帝的“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C.李鸿章因签订卖国条约而遭后人诟病D....
#了解之同情# 这是陈寅恪在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所写的审查报告中的一句话,原文如下:凡著中国...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 A.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致变法失败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C.洋务运动强调“中体”是为引入“西用”而...
上午,我去了中山大学南校区,下午则转战东山口,这次的行程还是以历史文化为主线。在中山大学,我参观了陈寅恪先生的故居。陈寅恪,这位历史学家对我历史观的影响深远,尤其是他的“理解之同情”观点,让我重新审视历史。🔍 陈寅恪让我明白,当我们研究历史时,我们这些后人看问题的视角和那些身临其境的古人有着本质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