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提出“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钱穆先生主张:“后代人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两位历史学家都强调(
无论是历史的推手与弄潮儿,还是被忽视的边缘人物和怪力乱神的另类,余世存先生都能在他们身上发现真与善,发现人生或历史百年的罪苦和美感。钱穆先生说过:对历史,尤其是本国的历史,要有一种温情之敬意,同情之理解。余世存先生在书中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阐明治身、治心、治世三者间的依存关系,同时也告诉世人,什么是...
钱穆先生说过:对历史,尤其是本国的历史,要有一种温情之敬意,同情之理解。余世存先生在书中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阐明治身、治心、治世三者间的依存关系,同时也告诉世人,什么是义?又何以立人?这些道理与钱穆先生暗合。 面对社会转型的复杂性,虽然个体显得渺小、无能为力,但那些先行者依然坚定地,以自己的见识和智慧实...
贺麟的这一分析,有两点颇可注意:第一,贺麟压根没有提及陈寅恪之名,反而提到的是钱穆,并且推测汤用彤所谓“同情之默应”似乎来源于钱穆的“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的态度[③];第二,贺麟所云“尚友千古之同情态度”,结合他自己的相关阐述,似乎暗示“同情了解”一说还有更为久远的渊源。 1941年,贺麟在名篇...
陈寅恪“理解之同情”一说来自《金明馆丛稿二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同情之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因为同情才表现出一种理解的态度,给人感觉比较敷衍;而理解之同情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一种悲悯之情,这样的情感显得更为真诚、感人。陈寅恪讲对古人要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
今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但民间动静不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乃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思孙中山”在民间知识界蔚然成风。闻孙文之名即掩鼻摇头而走者甚多。 孙氏此般遭遇,实是“时代意见”遮蔽了“历史意见”的结果——按钱穆的说法,“时代意见”乃是站在今人之立场,重在浇现实之块垒;“历史意见”则是...
钱穆先生说过:对历史,尤其是本国的历史,要有一种温情之敬意,同情之理解。余世存先生在书中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阐明治身、治心、治世三者间的依存关系,同时也告诉世人,什么是义?又何以立人?这些道理与钱穆先生暗合。 面对社会转型的复杂性,虽然个体显得渺小、无能为力,但那些先行者依然坚定地,以自己的见识和智慧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