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康奈尔、威曼和克特勒为他们的研究结果共享诺贝尔物理奖。与一般人们遇到的其它相态相比,玻色-爱因斯坦凝聚非常不稳定。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与外界世界的极其微小的相互作用足以使它们加热到超出临界温度,分解为单一原子的状态,因此在短期内不太有机会出现实际应用。2016年5月17日,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和...
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的来由 2001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授予美国科学家埃里克·康奈尔(Eric Cornell)、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以及美国科学家卡尔·韦曼(Carl Wieman)。 三位科学家获得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由是实现了稀薄气体中的碱性原子...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威廉·诺尔斯(William Knowles)和巴里·夏普莱斯(K. Barry Sharpless),因有关不对称合成的贡献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个插画非常直白,有对称的设计和不对称的细节,个人觉得挺好看的,可以临摹一下。 图丨nobelprize.org 第一个华人...
而朱棣文也正因为是在该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而荣获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如图6所示。 图6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朱棣文,Claude Cohen-Tannoud,William D. Phillips 随着1995年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被态证实,研究瓶颈被打破,后续的研究如井喷一样涌现,并且不乏一些高水平论文,如图7所示。
瑞典皇家科学院 10 月 9 日宣布, 将 200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埃里克· 康奈尔、卡尔·维曼和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克特勒,以表彰他们根据玻色-爱因斯坦理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 ”。 称为光子。 1924年印度物理学家玻色提出黑体辐射是光子理想气体的...
世界上最冷的物质:诺贝尔奖得主解释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视频播放量 1104、弹幕量 0、点赞数 30、投硬币枚数 2、收藏人数 16、转发人数 1, 视频作者 光子盒, 作者简介 猫、爱因斯坦和你 都关注的量子领域,相关视频:物理学的最大谜团:加来道雄解释上帝方程,只有天才才能
3人共同获得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98年用自旋极化原子氢实现BEC的途径,也最终获得成功。对于满足热力学极限的均匀理想玻色气体,爱因斯坦所导出的BEC的转变温度为:上述条件可等价地表达为无量纲相空间密度ρph=nλT3=2.612,式中n为粒子数密度,λT=h/(2πmkT)1/2为粒子的热德布罗意波长,它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爱因斯坦和玻色就预言了这种物质状态的存在,然而直到1995年C. Wieman, E. Cornell, W. Ketterle才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中实现了BEC,并共同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成功犹如是找到了让原子“齐声歌唱”的途径,由此发现了“物质的第五种状态”。
随着对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研究的深入,也许它会像发现普通激光那样给人类带来另一次技术革命。 从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到获得诺贝尔奖只有6年时间,这在诺贝尔物理学奖授奖的百年史上是相对较短的。然而从爱因斯坦的预言到它的实现,物理学家却花了整整70年。 (《国外科技动态》200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