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咸丰同治以后,清政府财政拮据,不足以“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于是有晚清的海防与塞防之争。 李鸿章等人为何专注海防? 1874年12月,“海防论”的核心人物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阐述了停兵移饷、捐弃新疆的方案。 李鸿章认为,塞...
虽然清朝支持“塞防派”,但并未放弃海防,因为塞防派实际上也是支持海防的。根据统计,在1875年到1884年间,清朝用于塞防的经费是8000万两,占据了清朝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一;而1875年到1894年的20年间,用于海防的军费将近8000万两,其中中法战争花了3000万两,北洋舰队用了3500万两,慈溪太后用了1000万两。清朝...
结合所学可知,海防与塞防之争是清朝末期统治集团内部关于边疆防务问题的论争。其背景是19世纪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初,中亚的阿古柏、俄罗斯帝国侵入中国新疆,日本构衅于台湾。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与日本交涉失利后,边疆危机凸显,因此出现了清廷内部围绕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问题发生争论,B项正确;材料中的...
实际上,清廷的统治者在海防大论战中意识到海防的重要,但是要将海防的重要性放到塞防之上是不可能的,清廷最后也是采取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 一方面开始建设近代海军,一方面支持左宗棠西征。 当时清朝也是赶上好时候了,正是清朝同治中兴的时候,海防和塞防两线发展,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此举引发了朝野上下持续半年之久的“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坚持“海防论”,主张放弃新疆 李鸿章作为清末名臣,这个时候也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可见他觉得新疆对于大清国来说不重要,丢了也无伤大雅,反而不着重防范海疆的话,心腹之患会越来...
[名词解释] “海防”与“塞防”之争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拟筹兵收复新疆,时日本出兵侵犯台湾,东南海防出现危机。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以“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为由,主张移西征粮饷作东南海防费用,这实际上是放弃新疆的论调。以左宗棠为首的部分朝臣大员认为“我退寸而敌进尺”,坚持原定...
他们认为,与列强相比清朝的实力太过弱小无法与之抗衡因此应该采取避战策略以保全自身。在这种背景下海防与塞防之争逐渐演变为了一场主战派与求和派的较量。李鸿章作为求和派的代表他主张放弃新疆等西北地区将资源集中用于建设海军以应对来自海上的威胁。他认为这样可以避免与沙俄等列强在西北地区发生冲突从而确保清朝的...
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主要结合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的形势对“海防”与“塞防”之争进行评述。因此可结合材料信息得出主题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论述时结合19世纪70代,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边疆危机的背景下,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再阐述各自的利弊即可。反馈...
李鸿章和左宗棠分别代表海防与塞防,这两派都有典型的官员作代表。朝堂上争来争去也没个结果,可帝国主义的侵略脚步从没停下过。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那一边的海防派所开展的好几场卫国大战差不多都失败了,李鸿章自己更是为了一己之私,把国家利益抛到脑后。再看左宗棠,就一场战斗就证明了他是主战派这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