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清朝支持“塞防派”,但并未放弃海防,因为塞防派实际上也是支持海防的。根据统计,在1875年到1884年间,清朝用于塞防的经费是8000万两,占据了清朝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一;而1875年到1894年的20年间,用于海防的军费将近8000万两,其中中法战争花了3000万两,北洋舰队用了3500万两,慈溪太后用了1000万两。清朝...
19世纪70年代,清廷内部出现海防和塞防之争。以李鸿章为代表一派,主张“海防”为重,“塞防”为轻,移“塞防”之饷以助"海防”。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这一争论( ) A. 稳固了传统的宗藩关系 B. 推动了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C. 意在应对边疆地区危机 D. 促进了...
面对列强的觊觎和入侵,清政府内部发生了分裂,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和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争执不休。在六七十年代阿古柏入侵新疆后,海防和塞防之争进入白热化。在讨论关于新疆问题的会议上,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认为东南沿海千里海防是国防重点,主张弃新疆,专注海防。而以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则主张塞防、海防并重 ...
清朝的海防和塞防之争结果是塞防压倒了海防,保住了新疆丢了台湾,压住了俄国做大了日本。台湾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领海和台湾被日本霸占了半个世纪。李鸿章和左宗棠孰对孰错?他们都对,作为那个时代最杰出两位代表,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换了别人也不一定会比他们做的更好。在那个特殊的时代...
海防派和塞防派的论战持续了半年,最终军机大臣文祥采取了左宗棠的意见,认为“收复新疆,南辖回部,北抚蒙古,用以备御英俄”才是“久远之计",由于整个军机处的大臣都支持左宗棠的意见,清廷决定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塞防派的一次表现,同时也是一次考验。收复新疆需要1000万两白银,而户部只能给200万...
本质上是湘淮俩军之间对财权利益分配之争,塞防因财政投入较低而显得较为保守,海防则与洋务运动的买卖权有关,两者都是为了巩固清末统治者的国防安全。是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防御机制变革的必然趋势,引发了陆海权意识的论调之争,也体现了陆地国家与海洋国家之概念的碰撞。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70年代,由于清朝国力衰弱,无法同时应对海上和陆上的威胁,由此产生海防和塞防(补充:19世纪70年代,阿古柏入侵新疆,沙俄乘机占伊犁,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由此引起海防、塞防之争)的争论,说明当时清政府面临严峻的边疆危机,C项正确;“东南互保”导致了中央权威的式微,材料是清廷内部对国防的争论...
本质上是湘淮俩军之间对财权利益分配之争,塞防因财政投入较低而显得较为保守,海防则与洋务运动的买卖权有关,两者都是为了巩固清末统治者的国防安全。是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防御机制变革的必然趋势,引发了陆海权意识的论调之争,也体现了陆地国家与海洋国家之概念的碰撞。
左宗棠和李鸿章之争,从来不是"塞防"和"海防"之争,左李之争说到底是政争,而非塞海之争。 站在当今的角度去看,对于一个同时拥有陆疆、海疆的国家而言,不论是塞防也好,或是海防也罢,皆是不可或缺的,不可只有塞防,也不可只有海防。 当年的左公宗棠也并非只持塞防一说,而是塞、海兼顾,到后期之所以演变成...
海防的经济效益短时内没有反应,无法增加中央的国库支出,使得塞防的保守阵营符合当时的历史现实之需。塞防可以使用“自己人”,海防要经过西方人手中才能自己拥有指挥权,当时的朝廷大部分人是对西方人处于“提防”之谨慎态度,是由于顽固派对于认识世界具有绝对的舆论方向。综上所述,塞防与海防之争是顽固派与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