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里所说的“菩提树”,尤为提一下。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修炼悟道的,六祖惠能也是在菩提树下削发受戒的。在《金刚经》里,“菩提”为“觉悟”、“觉解”的意思,为此,菩提树一度被视为神圣之树,信仰之树,寓意有“大彻大悟”的象征。...
菩提原本是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但这里说菩提原本就不是具体的树。意味着不能将菩提这种智慧的象征具象化、物质化。“菩提” 在佛教语境中有觉悟、智慧的意思。通常,菩提树被视为圣树,因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然而这句诗说“菩提本无树”,意思是真正的觉悟、智慧,不是像人们所...
惠能的偈颂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写完此偈,大家都很惊奇,无不赞叹惊讶。五祖看到大家这样大惊小怪,恐怕有人对惠能不利,于是就用鞋子擦掉了这首偈语,说:“也是沒有见性!”大家以为真是这样。到了第二天,五祖偷偷来到碓房,见惠能腰间绑了一块石头舂米,就说:求道之人...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古文里那些禅意十足的诗词,写尽人生贪嗔痴念。十足的诗词:0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代·惠能《菩提偈》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心里本来就空无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佛性存在一切事物之中,即使如此,也便没有什么红尘俗世,更没...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出自唐代惠能的《菩提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意思为: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出处: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原文白话释义: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
以上,便是“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他的下半句有两个,分别是: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最广为人知。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慧能更加强调自身的顿悟,自身的悟性。而神秀更强调的是修行、禅定。这两种说法各有千秋,你更认同哪一个呢?欢迎评论...
其实“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句话是出自唐代六祖惠能大师《菩提偈》中的一句。他的原文是这样的:惠能《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六祖慧能的禅悟之偈语,出自《六祖坛经》,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在记载中,发现这首诗原来有个典故。 菩提树 话说有一天,唐代高僧,禅宗五祖弘忍弟子,北宗禅创...
说正经的。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着被称为菩提树(Ficus religiosa)的植物。可为什么慧能又说“菩提本无树”呢?这是因为,佛经中的“菩提树”不是特指某一种树木,只要是在佛爷们的悟道时刻提供了阴凉的,都是菩提树。 “菩提”一词是梵语 bodhi 的音译,意思是觉悟。不知为何,佛经里所描述的诸佛觉悟成道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