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romonab-CD3(OKT3®)是第一种治疗性单克隆抗体,于1986年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为免疫抑制药物。然而,由于Muromonab-CD3是一种小鼠抗体,其治疗应用与较高的免疫原性风险相关。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后通常会发展出抗药物抗体(ADAs),使他们对这种药物产生抗性...
体外测定和异种移植模型的药代动力学分析引入了在各种抗体位置上的半胱氨酸偶联,并将其与使用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在轻链或重链上的酶促偶联进行了比较。使用酶促偶联到轻链或抗体上的Q295位置生产的ADCs具有更优越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同样,通过L328位置的半胱氨酸偶联...
抗体偶联药物是一种抗卵巢癌药物,将抗体(或抗体片段)和化学药连接而成,兼具生物药和化学药的优势,是利用抗体独特的靶向性质和细胞毒极强的药物偶联设计的一种抗肿瘤新药,能够精准地将药物富集在肿瘤组织,从而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基本没有毒性。2020年10月20日,华东医药拿下美国在研抗卵巢癌药物...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通常由抗体通过链接体与毒素小分子偶联而成,因其同时具备抗体的高靶向性和小分子药物的高活性,在肿瘤治疗领域展现出了优秀的疗效和潜力,成为药物研发领域的新热点。目前全球已有14款ADC药物获批上市,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ADC候选药物分子超过140个。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
单克隆抗体的发明为利用其强特异性的结合特性作为一种机制提供了可能性,通过细胞毒效应器的化学结合来创建抗体-药物偶联物或称抗体偶联药物(ADC),从而选择性地将细胞毒药物递送至癌细胞。 尽管这一“简单的概念”转化为临床实践存在诸多挑战,但自FDA于2011年批准的布伦妥昔单抗-维多汀(BV)和2013年批准的阿多曲妥珠...
抗体偶联药物( 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 是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高特异性和小分子药物的高活性相结合,利用抗体与靶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将小分子药物靶向递送至肿瘤细胞进而发挥杀伤肿瘤的作用, 从而提高肿瘤药物的靶向性、减少毒副作用。与传统的完全或部分人源化抗体或抗体片段相比,ADC因能在肿瘤组织内释放...
单克隆抗体(mAbs)和靶向疗法的出现,如利妥昔单抗和曲妥珠单抗,彻底改变了临床肿瘤学的治疗手段。最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和双特异性抗体也获得了批准,用于癌症患者的管理。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最初由Ehrlich描述,是另一种有希望的治疗选择,它们将有毒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细胞内,通过选择性地通过定向抗体与...
药物抗体比 (Drug-to-antibody ratio, DAR) 是抗体偶联药物的平均数量,是 ADC 的一个重要属性。目前的偶联化学方法是赖氨酸侧链酰胺化或半胱氨酸链间二硫键还原,通常每个抗体的药物负载为 0~8 个药物 (D0~D8)。通过赖氨酸残基结合:虽然赖氨酸残基是有效的亲核基团,但是因为在整个抗体结构中分布着 80~100 ...
SHR-A1921是一款以TROP-2为靶点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HR-A1921治疗铂耐药卵巢癌(PROC)的首次人体I期研究中,接受3.0mg/kg剂量组治疗的26例患者均实现疾病控制,疾病控制率(DCR)高达100%,42.3%的患者得到客观缓解,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为9.9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7.9个月。接受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