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遣”正是最贴切处理办法的一个字眼,没法用其他字代替。显然,遣的内涵相当丰富,但若去总结共同的抽象意义,也就是两个大点1.释放,抒发,遣散,从而使其消失。2.送走、派走,把对方放到更合适的地方去。那么再对应到欲望问题上,合理安置,或者满足欲望其实都可以修行。儒家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也是类似意思。人...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注】 常者,平常也,能者,志能也,遣者,逐遣也,欲者,私欲也。言二六时中,将灵台之上打扫洁净,勿使万物所摇,外相不入,内相不出,而道心自然清静矣。 澄其心者,将浑水以澄清也。而心有杂念,如水之有泥浆也。
《清静经》解读 《清静经》一文中: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常的意思是平时、经常;能的意思是动力、可行的志向;遣的意思是派送、逐出;欲的意思是贪婪、欲望。然"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这...
《清静经》是一篇经典的道家著作,它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它告诉我们,欲望如同杂草,会不断滋生,只有不断地清除这些杂草,心灵才能获得真正的宁静。《清静经》强调,要想达到心灵的宁静,必须首先认识到欲望的存在,然后有意识地去控制它们。这并非易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
解读《道德经》: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bili_木火通明 100 0 《阴符经》:人,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 bili_木火通明 231 0 解读《道德经》:什么是玄德 bili_木火通明 69 0 《阴符经》: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bili_木火通明 169 0 解读《道德经》:清静为天下正 bili_木火通明 89 0 ...
1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来自清静经2有时试想一下,若没有这个身体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杜光庭曰:“神者,妙而不测谓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扰则神动,神动则心浮,心浮则欲生,欲生则伤神,伤神则失道。人能调伏其心,内 - 鹤九堂· 王烈
《清静经》曰:“常能..《清静经》曰:“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消灾护命妙经》将修心作为成道的门槛:“驱魔拔苦,扫尽不祥,接纳众妙之门者,内心也。是谓自修自得,自己解脱,修心即修道也。心存妖妄,无边之苦,心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