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失本三不易所谓“五失本”,通俗的说就是,将原典翻译成汉语时,有五种情况易于失去原本的面貌(不仅仅是失去原意):(1)胡语和汉语的语序或语言结构不同,翻译时要改变原文语序采用汉语语序,因而译文失去了原典的语法结构特征。(2)原典的语言本是质朴无华,而中国人一向喜欢文饰,所以汉译时会因修饰而失去原文质朴的...
“五失本,三不易”提出:《祐录》卷八《摩诃钵罗若波罗密经钞序》原句:“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斯二失本也;三者,胡语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
指译经之五失三难。全称五失本三不易。东晋道安所倡,谓梵经汉译乃属至难之业,总结之,计有丧失原意之五者(五失本),与难于译文之三者(三不易)。其谓(大五五‧五二中):「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影响深远。从东晋后期至南北朝,法显、法勇、智严等僧人,正是遵照道安开创的“中国式”翻译阐释原则,西行取经后,打破梵僧、胡僧对译经的垄断,在不失佛经原义的基础上,以“汉语”话“梵语”,让印度佛经通过翻译而走入一种新的语言世界,让佛教教义通过阐释义解而进入中国佛教...
所谓 五失本 通俗的说就是 将原典翻译成汉语时 有五种情况易于失去原本的面貌 不仅仅是失去原意 1 胡语和汉语的语序或语言结构不同 翻译时要改变原文语序采用汉语语序 因而译文失去了原典的语法结构特征 2 原典的语
“五失本,三不易”提出:《祐录》卷八《摩诃钵罗若波罗密经钞序》原句:“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斯二失本也;三者,胡语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
道安五失佛经翻译文体风格逐字译矛盾和统一“本”中国翻译史现代的诠释翻译学虽植根于传统的土壤中 ,道安的"五失本"抓住了涉及翻译的直译与意译、质直与文丽、质与量的矛盾和统一 ;"三不易"涉及了翻译活动的主体性问题 ,是系统的、辩证的、先进的中国传统译论。刘也玲设计艺术研究...
“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内涵.doc,“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内涵 摘要: 在我国传统译学理论中,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五失本,三不易”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涵义,并从道安的文质观、文体观和文化观三个方面对其理论内涵进行了全面剖析。 关键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道安(约312/314~385)是东晋·前秦时高僧。他们共译出《比丘尼大戒》、《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鞞婆沙》、《婆须蜜经》、《僧伽羅剎集》、《中阿含》《增一阿含》等经论8部,凡100余卷。符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昙摩蜱与竺佛念合译的《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