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已灰之木身不系之舟的意思 “心是已灰之木身不系之舟”意思是:“心好似冷却的灰烬,对身外之物没有任何欲望,我的一生就像没有办法系紧的小船一样,总是飘泊不定”。出自宋代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 《自题金山画像》原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以前理解“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两句,认为是苏轼对自己理想破灭而表达的“极其消极、悲观、绝望的心态”。其实,如果我们知道这两句引自《庄子》,再去读懂庄子,便知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恰恰表达了苏轼放下挂碍,放下执着,内心清静自由的一种旷达境界。《庄子.内篇.齐物论》:“...
苏轼做到了,不仅做到了,还流传千古,激励着无数失意之人。另外他曾用一首诗精炼概括他这传奇的一生。公元1101年三月,苏轼由虔州出发,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途经润州,在金山寺中看到李公麟给他绘的画像,写下总结他一生的诗,《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人生最后一首“自嘲诗”,看似凄凉无奈,其实霸气豁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这是北宋文豪苏东坡在生命最后阶段写下的一首自嘲式的六言绝句,他用一种自嘲与调侃的口吻,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和回顾,虽然看上去有种凄凉和无奈之感,但实际上...
宋·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注: “心似已灰之木”,典出《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为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形容离形去智、身心俱遣而达物我两忘、妙悟“自然”“天真”的人生境界。 “身如不系之舟”,典出《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知者忧,无...
虽然苏轼将毕生所学全部融入到三书之中,但世人却更喜欢他的诗词,对他的经学著作没有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后来他的经学著作失传。苏轼对经学的理解是非常深邃的,比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被贬儋州,恰逢新皇登基大赦天下,于是苏轼得以北还。在...
苏轼在人生最后的时光写下了这样一首自嘲句诗。回首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他年轻时,也曾年少轻狂,激昂文字,以天下兴衰为己任。劫后余生,他才明白,人这一生,当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珍惜相遇,淡看别离。乐天的苏轼,在经历离别时,也曾数次掉...
苏轼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有精忠报国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如果仅限于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能被称为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深刻地传达了作者的乐观豁达的信念。两月之后,1101年8月24日,一代...
苏轼经历了大半生,或许就像庄子在《逍遥游》中所描述的那样,无所依凭,自由自在。或许已经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状态。因此,他的内心不再因外部事物而波动,忘却是非,内心返璞归真,简单明净的像个孩子一样。对于“不系之舟”,则是形容苏轼在宦海中沉浮的状态,犹如一艘在江河湖海中漂泊的孤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