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题金山画像》 宋·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注: “心似已灰之木”,典出《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为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形容离形去智、身心俱遣而达物我两忘、妙悟“自然”“天真”的人生境界。 “身如不系之舟”,典出《庄子·列御寇》:“巧...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苏轼,毫无疑问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苏轼,仍然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无论他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他也照样会有情绪化的时候。比如在自题金山画像这首诗开头的两句: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在这两句诗当中,就流露出了一种凄凉、一种无奈的情绪。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苏轼能够成为宋代文学乃至宋代文化的典范,除了天赋才情与个人努力,与他一生三黜的人生经历不无关联。黄州、惠州、儋州时期,既是他一生的苦难期,也是其文学创作的高峰,可以充分反映出苏轼自身的心性变化及其文学成就。 黄州 作者:...
我认为这两句诗可作为苏轼颠沛辗转镜头的人物语言。 结合《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可知:诗人经过多次被贬,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这句诗诗人以白描手法来表现他内心对仕途的绝望,表现了他的流离颠沛、仕途坎坷的特点。我认为这两句...
因此,他的内心不再因外部事物而波动,忘却是非,内心返璞归真,简单明净的像个孩子一样。对于“不系之舟”,则是形容苏轼在宦海中沉浮的状态,犹如一艘在江河湖海中漂泊的孤舟。即使风浪再大,也不会倾覆,更不会后退。超然物外,摒弃虚名浮利,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面对人生的风浪。他多次被贬,流放之地一次比一次...
之所以说它怪,一方面是因为诗开头的“已灰之木”和“不系之舟”。意思是,寂静无欲的心,就像已燃成灰烬的木头;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舟。乍一看,我们会奇怪,苏轼这么豁达的人,怎么会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说自己是燃烬没有生机的木头,以及漂泊不定,无法拴系的小舟呢?其实,当我们了解其中的典故...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苏轼贬官黄州、惠州、儋州的心路历程和文学成就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译文及注释译文寂静无欲的心,就像已燃成灰烬的木头;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舟。
1101年6月,临去世的前两月,苏轼病入膏肓,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回首自己的一生,写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有精忠报国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如果仅限于抒写人生的苦闷,苏轼也就不能...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在人生最后的时光写下了这样一首自嘲句诗。回首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他年轻时,也曾年少轻狂,激昂文字,以天下兴衰为己任。劫后余生,他才明白,人这一生,当有所为,也有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