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霍泉灌溉工程 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 近日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新申报成功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可谓是美貌与智慧并重 一起来了解中国人治水智慧吧↓ 七门堰的“海绵魔力”串荡成渠,连塘为蓄 安徽舒城县境内的七门堰 地处江淮分水过渡带,充分利用湿地形态 连接着1.7万多个塘、荡 形成海绵型生态调蓄灌溉...
坐落于安徽省舒城县杭埠河(古称龙舒水、巴洋河)中段的七门堰调蓄灌溉工程,据记载为汉高祖刘邦伯兄之子、羹颉侯刘信修建,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2023年,七门堰成功入选2023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名单。七门堰灌区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属于安徽省中部、长三角腹地、巢湖之滨、江淮之间,是合肥、六安、安...
11月5日,深秋时节,龙舒大地上处处可见金黄色的稻田。顺着杭埠河,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记者来到了舒城县干汊河镇七门堰村,七门堰灌溉工程的结点便“藏”在这小村的七门岭下。刚刚获得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七门堰,如今成了舒城县新的“网红打卡点”。七门堰,建在七门岭下,因而得名。这个2200多年前...
近日,记者来到舒城县干汊河镇七门堰村,探访这藏于大别山区、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七门三堰 古人智慧存其间 初冬时节,龙舒大地上,金色的稻田已经陆续收割完毕,丰收的喜庆依然萦绕在田间地头。沿着舒城县干汊河镇七门堰村弯弯曲曲的老路,顺着杭埠河,记者来到了七门岭下的七门堰调蓄灌溉工程的古堰口...
七门堰是位于安徽舒城县境内杭埠河(古称龙舒水、巴洋河)中段的引水灌溉工程,由汉高祖刘邦伯兄之子、羹颉侯刘信创建,距今约2223年。《舆地纪胜》记载,刘信视“舒城水源出于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乃于“七门岭下,阻河筑堰,曰七门。开渠建片责,引河流东北,载之平陆,条分支贯,灌田八千余顷。”又...
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位于安徽省舒城县境内,最早创建于西汉,利用湿地形态,“串荡成渠,连塘为蓄”,2000多年来发挥着重要的灌溉、防洪、防旱作用,目前灌溉农田达20万亩。2023年,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前不久,欣闻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作为今年新入职的...
七门堰,这个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坐落在江淮地区的舒城县西南七门山下。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是汉朝时期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七门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工程规模宏大,更是在水利科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如今已被列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七...
渠道依山傍水,流水淙淙,蜿蜒穿行在阡陌间。渠首建在七门山下,故名“七门堰”。拦河蓄水,形成了一...
七门堰,故址位于江淮腹地--舒城县西南七门山下,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 根据《汉书》记载,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封其伯兄子刘信羹颉侯,食邑于舒。刘信视“舒城水源出于西山之峻岭,势若建瓴”,“于七门岭下,阻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