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张良也知道,撤退是暂时的,刘邦和项羽注定要有一战,因此他们必定要重返关中。在退入汉中之后,他们开始养精蓄锐,秘密准备反攻关中事宜。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烧毁栈道,以此来向项羽表示自己安于现状,没有反攻关中之意。项羽果然中计,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退出关中,前往平定东方诸侯去了。然而就在项羽忙于平定...
此后数年间,张良始终跟随刘邦征战四方。在途中刘邦曾三次问计于张良,张良都给予极为英明的建议。无论攻占三川、城,还是定陶之战,张良都发挥了极大作用。刘邦最终击败项羽,一统天下。张良的谋略功不可没。然而在刘邦要封赏之时,张良却一口拒绝,坚决推辞官职,选择了隐居。张良之所以拒绝权位,主要有两个考量:第...
目前摆在张良面前有两条路,一,继续为汉国服务,做刘邦的座上宾。二,追随霸主项羽,更好的为韩国谋利益。张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我发现张良为了韩国,一直在刘邦和项羽之间做选择,出现了左右摇摆,这大概就是首鼠两端吧,这么说很难听,但不代表张良是个无情无义的小人。你看看鸿门救刘邦的是张良,为刘邦争...
刘邦听闻此言下令退出咸阳,而张良告诉刘邦,仅仅退出咸阳还不够,项羽此时风头正劲能够号令天下,我们要表现出足够的忠心,让项羽没有理由向我们发难,于是君臣一合计干脆还军霸上,在那迎接项羽。尽管多重布置,张良还是不放心,张良与项伯有旧于是趁项伯来营中之时,让项伯和刘邦结为儿女亲家,同时将刘邦驻军霸上迎...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看,刘邦在这个时候复立六国之后,不仅起不到收买人心的作用,反而会为项羽做嫁衣,因此在张良看来,这件事是绝不能做的。 实际上,在郦食其之前,陈涉起兵的时候,张耳和陈馀就建议陈涉复立六国,那个时候这一计是可行的,因为当时的六国深恨秦朝的统治,陈涉这一举动,自然会收买人心,而且就算是分封...
此为张良高明之处。他洞悉了人心,但并不盲从人心,不被所谓人心牵着鼻子走,而是因势利导,动态把握人心走向。同样,在建都问题上。项羽不都关中的问题上,史书详细记载了韩生的劝谏,以及“楚人沐猴而冠”的痛斥。范增,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失言。其实,这只是关东人士的惯性思维而已。靠秦地为基地赢得战争的刘邦,...
汉王刘邦依计行事,派张良为使者,分头到韩信等处去,说等到打败项羽后,将临淄附近的郡邑封给韩信,大梁的土地归彭越,并封他为魏王,淮南的土地封给英布,张良照此办理,三人果然带兵来同刘邦会合,顿时间,汉王声势大壮,这时萧何又从关中运来了壮丁和粮草,更是锦上添花。
其一、张良劝项羽放过刘邦 项羽分封完18路诸侯之后,诸侯们各回各家。虽然项羽在鸿门宴上放了刘邦一马,但范增却常为此事埋怨他。因此,项羽临行前,对汉中王刘邦的去留仍然耿耿于怀。这时,张良洞察到项羽的心思,便一边暗地里通知刘邦回汉中的时候烧毁栈道,以示断绝回关中之意,一边劝说项羽放过刘邦。项羽便信了...
张良推荐的这三个人,各有千秋,英布追随项羽但面和心不和,彭越看不惯项羽,肯定不愿再与之谋事,而韩信就是刘邦的将领,必须好好对待。而且张良主动提出去拉拢英布,刘邦立即应允。或许,这就是刘邦与项羽的不同,都说“听人劝,吃饱饭”,项羽的刚愎自用与刘邦的“广纳建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就是为何...
原来,项羽对张良心怀猜忌,就命令韩王成召回张良,可张良却一定要去送刘邦,没有听从韩王成的命令,这下子就让项羽起了疑心,他认为张良已经决定跟随刘邦,表面上是送别,其实是想投靠刘邦,于是项羽就将韩王成带到了彭城,想通过韩王成来约束张良。当张良得知这一情况后,他派出使者去找项羽说明情况,表明自己根本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