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摆在张良面前有两条路,一,继续为汉国服务,做刘邦的座上宾。二,追随霸主项羽,更好的为韩国谋利益。张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我发现张良为了韩国,一直在刘邦和项羽之间做选择,出现了左右摇摆,这大概就是首鼠两端吧,这么说很难听,但不代表张良是个无情无义的小人。你看看鸿门救刘邦的是张良,为刘邦争...
事后,刘邦就问张良:如果我们的赏赐之物是关东之地盘,谁可以战胜项羽。张良迅速就说出了三个人的名字,而且他们都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是项羽的老部下。 那这三个人都是谁呢?那就是韩信、英布和彭越。各位应该都了解韩信的事迹吧,他本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无名小卒,由于始终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因此他才投奔了刘邦。
见刘邦如此万念俱灰,张良给他出了主意,推荐了三个人对抗项羽,刘邦一听两眼放光,当即应允,为此张良还主动游说。大秦王朝灭亡之后,天下割据中,项羽的势力最大。慢慢的那些小诸侯也唯他马首是瞻,虽说有楚王当幌子,但实际上真正的掌权者是项羽。项羽此人刚愎自用,见大家对他如此“客气”,他也毫不吝啬,直接...
但张良也知道,撤退是暂时的,刘邦和项羽注定要有一战,因此他们必定要重返关中。在退入汉中之后,他们开始养精蓄锐,秘密准备反攻关中事宜。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烧毁栈道,以此来向项羽表示自己安于现状,没有反攻关中之意。项羽果然中计,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退出关中,前往平定东方诸侯去了。然而就在项羽忙于平定...
其一、张良劝项羽放过刘邦 项羽分封完18路诸侯之后,诸侯们各回各家。虽然项羽在鸿门宴上放了刘邦一马,但范增却常为此事埋怨他。因此,项羽临行前,对汉中王刘邦的去留仍然耿耿于怀。这时,张良洞察到项羽的心思,便一边暗地里通知刘邦回汉中的时候烧毁栈道,以示断绝回关中之意,一边劝说项羽放过刘邦。项羽便信了...
汉王刘邦依计行事,派张良为使者,分头到韩信等处去,说等到打败项羽后,将临淄附近的郡邑封给韩信,大梁的土地归彭越,并封他为魏王,淮南的土地封给英布,张良照此办理,三人果然带兵来同刘邦会合,顿时间,汉王声势大壮,这时萧何又从关中运来了壮丁和粮草,更是锦上添花。
从这一点看刘邦和张良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在张良的眼中刘邦是自己的合作对象而不是上司,在他心目中他真正的祖国是韩国,主人就是韩王,至于从刘邦攻取咸阳那也是因为韩国政权受到秦朝的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为求自保才做出的战略决定。刘邦攻下秦朝都城咸阳后,尽管张良帮助刘邦从项羽的鸿门宴中逃跑。但是当项羽分封十八路...
等于说张良是项羽主动推给刘邦的。总结:此后项羽和刘邦都立过韩王。韩王成死后,张良直接被推到了刘邦那里,可是他对韩国还有没有依恋呢?当然是有的。这个时候项羽将郑昌立为韩王,也就是韩王昌。韩国前太尉信在刘邦的支持下,带领大军击败韩王昌以后,被刘邦任命为韩王,也就是韩王信。可是我们要知道,张良和韩...
张良因为刘邦的善于纳贱而转舵明主,其才智在刘邦的领导下得以充分发挥。 一年之后,原楚国贵族的项梁和项羽已经发展壮大,并且拥立了新任楚王。张良于是看到了复兴韩国的机会,便以树立盟友的理由让项梁帮助韩王成,于是决定离开刘邦辅佐韩王成。 但是韩军与秦军的战事并不顺利,直到刘邦和项羽约定了先入关中者为王时,...
项伯(项伯是楚国项燕,项将军之子,项羽的小叔。公元前224年秦伐楚,两年后楚灭。)为逃避杀仇人之祸,投奔下邳的友人不遇,走投无路之下,与漫步街头的张良偶遇,求其借水一喝,张良观其举止不凡,暗想或许对方是义士,将其带回家中招待。言谈中张良得知对方是楚将军之子,便邀请其住于家中;项伯知道张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