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刘邦就问张良:如果我们的赏赐之物是关东之地盘,谁可以战胜项羽。张良迅速就说出了三个人的名字,而且他们都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是项羽的老部下。 那这三个人都是谁呢?那就是韩信、英布和彭越。各位应该都了解韩信的事迹吧,他本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无名小卒,由于始终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因此他才投奔了刘邦。
目前摆在张良面前有两条路,一,继续为汉国服务,做刘邦的座上宾。二,追随霸主项羽,更好的为韩国谋利益。张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我发现张良为了韩国,一直在刘邦和项羽之间做选择,出现了左右摇摆,这大概就是首鼠两端吧,这么说很难听,但不代表张良是个无情无义的小人。你看看鸿门救刘邦的是张良,为刘邦争...
但张良也知道,撤退是暂时的,刘邦和项羽注定要有一战,因此他们必定要重返关中。在退入汉中之后,他们开始养精蓄锐,秘密准备反攻关中事宜。刘邦在张良的建议下,烧毁栈道,以此来向项羽表示自己安于现状,没有反攻关中之意。项羽果然中计,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退出关中,前往平定东方诸侯去了。然而就在项羽忙于平定...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看,刘邦在这个时候复立六国之后,不仅起不到收买人心的作用,反而会为项羽做嫁衣,因此在张良看来,这件事是绝不能做的。 实际上,在郦食其之前,陈涉起兵的时候,张耳和陈馀就建议陈涉复立六国,那个时候这一计是可行的,因为当时的六国深恨秦朝的统治,陈涉这一举动,自然会收买人心,而且就算是分封...
张良推荐的这三个人,各有千秋,英布追随项羽但面和心不和,彭越看不惯项羽,肯定不愿再与之谋事,而韩信就是刘邦的将领,必须好好对待。而且张良主动提出去拉拢英布,刘邦立即应允。或许,这就是刘邦与项羽的不同,都说“听人劝,吃饱饭”,项羽的刚愎自用与刘邦的“广纳建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就是为何...
原来,项羽对张良心怀猜忌,就命令韩王成召回张良,可张良却一定要去送刘邦,没有听从韩王成的命令,这下子就让项羽起了疑心,他认为张良已经决定跟随刘邦,表面上是送别,其实是想投靠刘邦,于是项羽就将韩王成带到了彭城,想通过韩王成来约束张良。当张良得知这一情况后,他派出使者去找项羽说明情况,表明自己根本没...
其一、张良劝项羽放过刘邦 项羽分封完18路诸侯之后,诸侯们各回各家。虽然项羽在鸿门宴上放了刘邦一马,但范增却常为此事埋怨他。因此,项羽临行前,对汉中王刘邦的去留仍然耿耿于怀。这时,张良洞察到项羽的心思,便一边暗地里通知刘邦回汉中的时候烧毁栈道,以示断绝回关中之意,一边劝说项羽放过刘邦。项羽便信了...
刘邦的这种领导风格,吸引了项羽谋士陈平的注意,陈平早在鸿门宴上就倾心于刘邦。刘邦被软禁在咸阳城时,苦恼不已,于是向谋士张良求助。张良也手足无措,一时间想不出什么好主意,于是放手一搏决定去找有意投靠的陈平。陈平和张良一见如故,很是投缘,于是二人唱红脸白脸,引走范增,救出刘邦。刘邦困于荥阳,危急之...
从这一点看刘邦和张良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在张良的眼中刘邦是自己的合作对象而不是上司,在他心目中他真正的祖国是韩国,主人就是韩王,至于从刘邦攻取咸阳那也是因为韩国政权受到秦朝的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为求自保才做出的战略决定。刘邦攻下秦朝都城咸阳后,尽管张良帮助刘邦从项羽的鸿门宴中逃跑。但是当项羽分封十八路...
1 刘邦和群臣谈论自己战胜项羽的原因时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杰出的人才,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这就是他之所以被我打败的症结所在。请完成: (1)刘邦胜利的原因(刘邦比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