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在两人的结婚纪念日,陈寅恪题诗曰:“同梦葱葱廿八秋,也同欢乐也同愁。”唐筼步原韵和道:“甘苦年年庆此秋,也无惆怅更无愁。”同年为陈寅恪祝寿,唐筼赋诗道:“今辰同醉此深杯,香羡离支佐旧醅。郊外肴蔬无异味,斋中脂墨助高才。考评陈范文新就,笺释钱杨体别裁。回首燕都初见日,恰排小酌待君来。”...
陈寅恪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祖父陈宝箴去世后,陈三立举家迁居江苏金陵,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先后延聘教师有国...
1926年,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和清华园里那些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不同,陈寅恪通常都穿着长袍,带着可以遮盖住耳朵的皮帽,肘下夹着一个布包 ,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会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个书店来送书的老板。 ▲四大导师 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
1969年10月7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陈寅恪,在广州去世,享年79岁。1890年7月3日,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字鹤寿。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陈寅恪 1902年,陈寅恪随兄长衡恪东渡日本,进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1...
陈寅恪(1890年至1969年),江西省义宁县(今九江市修水县)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他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又与王国维、章炳麟并称“近代国学三大师”,被...
陈寅恪(1890—1969年),祖籍江西修水生于湖南长沙,历史学家、古典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陈寅恪是清末著名进步政治家陈宝箴之孙,爱国诗人陈三立之次子。幼随父迁往南京,在家塾广泛阅读典籍,为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深厚基础。1902年10月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巢鸭弘文学院高中,次年秋回国,后入上海吴淞复日公学。1910...
其实名字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区分人与人的符号,无论哪种叫法,只要知道指称的对象就行,不管是叫陈寅kè还是陈寅què,其实大家都清楚指的是陈先生,但经常有人批评陈寅恪kè的叫法不正确,说这样读不但是对陈先生的不尊重,更是没有文化的表现。那么陈先生的名字,到底应该怎样读?这两种叫法,其实都没错,而且更...
陈寅恪是了不起的,可惜我们学不来。首先是“顶不住”。无论是谁,当真要坚持“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就必须有本事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要知道,压力并不仅仅来自官方,来自当局,也来自民间,来自群众。比方说在“文革”前,官方对陈寅恪还是相当关心、爱护、客气、尊重,乃至于“护短”的。反倒是群众对陈寅恪...
陈寅恪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宝箴,他曾经在光绪皇帝手下担任兵部侍郎,由于在维新变法中贡献颇多,后来更是当上了湖南巡抚。有这么一个权势滔天的家庭,陈寅恪得以在20世纪初期东渡日本留学。陈寅恪在日本就读的是弘文学校,这是日本教育家嘉纳治五郎专门为中国留学生开办的学校。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快速学会日本语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