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自陈寅恪离开香港回到内地以后,他和傅斯年两人的关系却产生进一步的隔阂,问题还是出在陈寅恪不愿到史语所上班。从傅斯年方面来讲,他帮助陈寅恪,不但是因为陈是他在上世纪20年代留学德国时就已经交往的好友,更主要的是陈寅恪是他创办和领导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核心成员,因此他救出陈寅恪,自然希望陈马...
陈寅恪和傅斯年二人的柏林岁月,也许是可以天天见面,且把精力用在了读书上,两人留下的书信文字很少,但将近三年的时光,或主观或客观两个人产生了相同的学术兴趣,这也奠定二人友谊未来20年友谊的基础。陈和傅两个人的相惜之情,在1927年陈寅恪赠傅斯年的一首诗反映出来:“今生事业馀田舍,天下英雄独使君。”那种...
我在阅读陈寅恪给傅斯年的信中,对陈寅恪名字的读法有所注意。凑巧的是,我发现陈寅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英国治眼病时给傅斯年的一封信,其中自然谈了不少有关他眼睛开刀以后的情况,在最后落款时,他希望傅斯年方便时回信,由当时在英国牛津的邵循正先生转。此处他(由...
也许是相处久了,以前专心于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物理学的傅斯年竟然转向到陈寅恪喜欢的比较语言学上了。比如,两个人留下的笔记本中都记载了相同教授的课程;在这个时候,傅斯年开始大量搜集和购买“东方学”的书籍,这恰恰又是陈寅恪的兴趣所在。 陈寅恪和傅斯年二人的柏林岁月,也许是可以天天见面,且把精力用在了读书上,两人...
陈寅恪与傅斯年 《陈寅恪集·书信集》致傅斯年第二、五、七、八函,皆往来讨论购内阁档案事。最后商定由三万降到两万元。王国维去世,其藏书经陈寅恪联系卖给图书馆,得价一万,以补贴王静安夫人家用。静安藏书无异本,与之相较,陈寅恪亦言二万元不昂。又,傅斯年1930年10月致杨杏佛函谓“史语所月费万五千元”(《遗...
前者当以陈寅恪为代表,后者非傅斯年莫属。本书叙述了陈寅恪与傅斯年成长、留学以及在动荡岁月中颠沛流离,执着于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生动卓然地展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与事业追求的心灵史诗,读来感人泪下,令人怅然叹息。
一个是“300年来第一人”的陈寅恪;一个是“人间最稀有的天才”的傅斯年。二人交情深厚,但性格不同,选择不同,见识不同,结局更是不同。同学 20世纪20年代,陈寅恪和傅斯年一同留学德国柏林大学,共同渡过四年时光。这一时期在德国留学的还有著名学人毛子水、罗家伦、俞大维等,这些人回国后,都成为学术领域的...
傅斯年的结局,或许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最直接回答。陈寅恪:坚守初心,却难逃时代洪流。相比胡适和傅斯年的“走”,陈寅恪选择了“留”。这个选择,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圈子里,显得尤为特别。陈寅恪并不是因为认同新中国的制度才留下,而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学术理想和坚持。新中国成立后,陈寅恪提出了“不用马列指导研究”的...
一直通过李石曾的侄子李宗侗与李盛铎周旋的人就是陈寅恪。9月20日,傅斯年致陈寅恪函云:“闻先生于内阁大库中颇得重要史料,有意编辑,又得数种文书之蒙古史,思考校之,无任钦佩,颇思早观厥成,以树研究史学之表仪。至于为此项及其他先生在北平工作之用费,如抄写之费及助员之费等,自当由本所担任,因出版由本...
陈寅恪与傅斯年 从陈寅恪给傅斯年的信中可以知道,陈在1939 年的2 月9 日已经受到牛津的邀请,因为他在信中谈到去那里的薪水、税率等事,并且与傅商量是否要带全家一同前去。 但是他最后没有走成,除了他在“文革”中所作的“交代”回忆,是由于欧战的爆发以外,还有金钱和其他因素。他在2 月9 日的信中说,从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