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在两人的结婚纪念日,陈寅恪题诗曰:“同梦葱葱廿八秋,也同欢乐也同愁。”唐筼步原韵和道:“甘苦年年庆此秋,也无惆怅更无愁。”同年为陈寅恪祝寿,唐筼赋诗道:“今辰同醉此深杯,香羡离支佐旧醅。郊外肴蔬无异味,斋中脂墨助高才。考评陈范文新就,笺释钱杨体别裁。回首燕都初见日,恰排小酌待君来。”...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极负盛名的国学大师和资深学者,他的研究范围甚广,在史学、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卓越成就,是百年难见的人物,堪称一代宗师。陈寅恪极力主张“中国文化本位论”,吸收外来文化必须以本土文化为本,既不夜郎自大、盲目排外,也不妄自菲薄、崇洋媚外,择其...
1969年10月7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陈寅恪,在广州去世,享年79岁。1890年7月3日,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字鹤寿。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陈寅恪 1902年,陈寅恪随兄长衡恪东渡日本,进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1...
1926年,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和清华园里那些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不同,陈寅恪通常都穿着长袍,带着可以遮盖住耳朵的皮帽,肘下夹着一个布包 ,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会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个书店来送书的老板。 ▲四大导师 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
“说不尽的陈寅恪”,几乎要成为文史学界的口号;“劝君莫谈陈寅恪”,则是学者在早年“陈寅恪热”中的提醒。无论怎样,陈寅恪已经从学者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在学术史、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陈寅恪走向大众,大概依靠的是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大众从中首先看到的是“不古不今”、特立独行的...
1914年的时候,江西省教育头头符九铭给陈寅恪发电报,让他赶紧回江西南昌。没过多久,陈寅恪就当上了全国经界局的局长蔡锷的秘书,一干就是仨月。之后,他又被湖南省长还兼着督军的谭延闿给请去,在湖南交涉使署里头工作。陈寅恪其实对当官没啥兴趣,1917年他又去了国外,这回是在哈佛大学和柏林大学深造。在留学...
反倒是群众对陈寅恪很不买帐,极为不满,正所谓“群情虽未汹涌,但相差也不太远”。实际上历史系一再坚持批判陈寅恪,一再坚持将陈寅恪划为“中右”,在一定意义上即代表着“民意”。这也是该系领导人在受到上级批评时颇感委屈,一有风吹草动又故技重演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做法“大方向...
于是,陈寅恪立刻披挂上阵。他旁征博引,一会儿是古代图志典籍,一会儿是清廷与印度、西藏的往来信函……三下五除二,就把中印边境的划分说得清清楚楚。他还举出足够的证据说明:“麦克马洪线”本身已经侵占了中国领土。要知道,这时陈寅恪已经双目失明了,他的学问全凭记忆。此后数年,中苏关系恶化。关于库叶岛的...
陈寅恪先生是我国现代史中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
陈寅恪:以自由笔墨 著独立文章 陈寅恪(1890年—1969年) 字鹤寿,江西修水人。近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抗战期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