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诗人简介: 宋之问(约656一约712),字延清,名少连, 汉族,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 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进一步描述了灵隐寺的宏伟景象。站在灵隐寺的高楼之上,可以远眺东海的日出,门前则是钱塘江的潮水奔腾不息。这一景象不仅展示了灵隐寺地理位置的优越,也暗示了寺庙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运用了神话传说,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据说灵隐...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出自唐代宋之问《灵隐寺》,意思是:从灵隐寺的楼台上远望,茫茫大海,波翻浪涌,波浪中托出一轮金光耀眼的红日;寺的山门,正对着日夜流淌的钱塘江,涨潮时,浪潮滚滚滔滔,后浪逐前浪,奔涌而来,声势十分浩大壮观。《灵隐寺》是宋之问从贬所(今浙江省绍兴)召回京师,...
灵隐寺[唐]宋之问鹫岭 郁岧峣 ,龙宫 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 云外飘。 扪 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 路,看余度石桥。[注释]①灵隐寺:在杭州西湖西北武林山下,建于东晋。②鹫岭:印度灵鹫山,借指飞来峰 。③岩峣:...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听后,更加敬佩不已,说道:“老师父真是高明,弟子差得太远了。这首诗我不敢写了,还是请师父完成吧!”老和尚也不推辞,便又念出十句,完成了这首诗:“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
从内容上看,上句“楼观沧海日”,是诗人登上高楼所见之景。“沧海日”,指日出沧海,霞光四射,甚是壮观。下句“门对浙江潮”,是俯视近景,灵隐寺的寺门正对钱塘江,江潮澎湃,巨浪滔天。手法上看,这两句对仗工整,写景远景近景结合,富有空间层次感,写出了灵隐寺及其周围之景的壮美 。 反馈 收藏 ...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其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为有名,而毛主席对这两句诗,也是情有独钟,还手书了这两句,和美景形成了一种辉映关系,相得益彰,通过毛主席的书法,也彰显出不一样的气势特点,气吞山河,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番吧。毛主席对这幅名联的书写,很是有功夫,看到毛主席的...
宋之问《灵隐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全诗翻译赏析 灵隐寺 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注释 鹫(ji )岭:本是印度灵鹫山,这儿借指...
第二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上句写的是远景,海上日出,光芒四射,红霞满天。下句写的是近景,江潮澎湃,白浪滔滔。诗句中,有远景“海日”,有近景“海潮”;有海上日出的“红霞”,有江潮翻腾的“白浪”;也有“江潮澎湃”之声。写景远近结合,视听结合。入胜境而观佳处,开人胸怀,壮人豪情,怡人心境。同时这两...
6、“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灵隐寺的晨钟似撞碎了东海波涛,钱塘潮水在禅房外涨落千年。这两句如展开的山水长卷,让人想起谢灵运“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的壮游,又仿佛预见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气象,天地大美与佛门清幽奇妙交融。7、“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雁在梅岭上空似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