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的方法 代称法 代称法就是用另外一个名称替代本名称,以体现尊重和忌讳。历代君王在死后都要上庙号、谥号,就是为了不用其本名而用庙号、谥号称呼,以体现尊重。例如汉朝提到高祖,就是刘邦;提到世祖,就是刘秀,这是庙号。这种代称流传后世,连大臣、名士也都使用,例如包文正,指包拯;林和靖,指林逋。前者...
避讳是中国古代为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的一种要求.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否则认为极不礼貌.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 在古代,避讳被明文写进了法律.唐朝的法律规定,直呼皇帝的名字犯「大不敬」罪,不能赦免. 主要方式有三: 一、改字 1.回避君王的名字,叫做避公讳或...
13、刘知幾著《史通》,后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基、幾同音),改为刘子玄所著(子玄是刘知幾的字)。到了清代,为了避清圣祖讳,又恢复刘知幾著,但是当提到刘子玄的时候,则改称刘子元。地名、官名等也有不少由于避讳而改变的,这里不一一举例了。以上说的是避讳改字。至于避讳缺笔,则是到唐代才有的。例...
避讳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般来说,如果某个字需要避讳的话,只需要用另一个字去替换一下儿,或者在读到这个字时改读另一种读音即可。 唐代以降,还可以用缺笔的方法,比如《红楼梦》里面提到林黛玉在读书时凡遇到母亲贾敏的“敏”字时都念成“密”,写到...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避讳是指为了避免冒犯或引起不良影响,故意回避、避免提及或使用某些敏感的词语或话题。这种行为常常出现在特殊场合或特殊时期,以维护社会和谐、尊重他人感情或遵守规定。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避讳常常出现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如婚礼、葬礼、国家庆典等。在这些场合,人们常常会遵循一些规...
总的来看,官民百姓之间讳字者不多,主要是讳名,对于帝王,则名、字都要避讳。 避讳分国讳和私讳两种。国讳又称官讳,是指举国之人都应避讳的名称,主要是皇帝及皇帝的祖、父、皇太子等人的名字。如唐高祖李渊当皇帝后,他的祖父李虎虽早已死去,且未当过皇帝,但在当时“虎”字便应避讳。皇帝是天下至尊,当朝...
避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即在说话或者写文章时,遇到君王或者尊亲的名字,不能直接写出或者说出来,而是要改用另外一种方式,或者用另一个相似的字来代替,以表示对君王或者尊亲的尊重。 避讳之说,有人认为是起源于夏商时期,也有人认为是起源于西周,也有人认为是从春秋之时开始的。避讳,在唐代、宋代之时,达到了...
说起唐朝事的避讳,在避讳方面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便是李贺考进士之争了。人都说出名应趁早,李贺出名可以说是早的了,七岁的时候便以文章闻名,平生诗文的构思怪谲与常人大不相同,被宋人称为“鬼才”。但是,李贺的前途却绊在了自己父亲身上,他的父亲叫李肃晋,当李贺准备考进士时,就有人认定“进”与“晋...
避讳最早只是一种民俗,主要是为长者和圣贤讳,后来慢慢演变成制度,成为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句话出自于《春秋公羊传》。可见,因为种种礼乐制度的约束在先秦时期这种思想就已然形成。古代社会等级森严,人人必须恪守各种规矩。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正式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