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的方法 代称法 代称法就是用另外一个名称替代本名称,以体现尊重和忌讳。历代君王在死后都要上庙号、谥号,就是为了不用其本名而用庙号、谥号称呼,以体现尊重。例如汉朝提到高祖,就是刘邦;提到世祖,就是刘秀,这是庙号。这种代称流传后世,连大臣、名士也都使用,例如包文正,指包拯;林和靖,指林逋。前者...
《本草拾遗》云:“石勒讳胡,故并汾人呼胡荽为香荽。”后赵武帝石虎为石勒的从子(侄子),他的避讳之制比石勒有过之而无不及。草药罗勒为外来药。《本草纲目》引《邺中记》云:“石虎讳言勒,改罗勒为香菜。”《嘉祐本草》则曰:“北人避石勒讳,呼罗勒为兰香。”甚至...
13、刘知幾著《史通》,后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基、幾同音),改为刘子玄所著(子玄是刘知幾的字)。到了清代,为了避清圣祖讳,又恢复刘知幾著,但是当提到刘子玄的时候,则改称刘子元。地名、官名等也有不少由于避讳而改变的,这里不一一举例了。以上说的是避讳改字。至于避讳缺笔,则是到唐代才有的。例...
避讳 成语(Idiom):避讳 (bì huì)发音(Pronunciation):bì huì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避免提及或使用敏感的词语或话题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避讳是指为了避免冒犯或引起不良影响,故意回避、避免提及或使用某些敏感的词语或话题。这种行为常常出现在特殊场合或特殊时期,以维护社会和谐、尊重他人感情或遵守规定...
避讳是中国古代为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的一种要求.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否则认为极不礼貌.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 在古代,避讳被明文写进了法律.唐朝的法律规定,直呼皇帝的名字犯「大不敬」罪,不能赦免. 主要方式有三: 一、改字 1.回避君王的名字,叫做避公讳或...
总的来看,官民百姓之间讳字者不多,主要是讳名,对于帝王,则名、字都要避讳。 避讳分国讳和私讳两种。国讳又称官讳,是指举国之人都应避讳的名称,主要是皇帝及皇帝的祖、父、皇太子等人的名字。如唐高祖李渊当皇帝后,他的祖父李虎虽早已死去,且未当过皇帝,但在当时“虎”字便应避讳。皇帝是天下至尊,当朝...
其中的“嫌名”,指的就是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文字。意思是,若是文字触犯了皇室或者尊长的名讳,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也是中国古代保存下来最早的关于避讳制度的明文规定。李贺若是考中进士,就触犯了父亲的嫌名,虽然这一条不算是犯罪,但也是万万不能触及的。他的进士之路因此而中断,由此可见,唐朝时期的避讳...
在中国古代,人们不能直呼或书写君主或尊长的名字,这种回避君主和尊长名字的现象就叫做避讳。它大约起源于周代,兴盛于唐宋,至清代趋于更加严格避讳的对象通常是以下一些人:第一,帝王。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时期,为避“秀”字,秀才要叫做“茂才”。有时皇后的名字也要回避,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姓吕名雉,当时雉都改叫“野...
避讳的方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般来说,如果某个字需要避讳的话,只需要用另一个字去替换一下儿,或者在读到这个字时改读另一种读音即可。 唐代以降,还可以用缺笔的方法,比如《红楼梦》里面提到林黛玉在读书时凡遇到母亲贾敏的“敏”字时都念成“密”,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