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字:在某些正式或非正式场合,相对低地位或阶级的人直呼相对高地位或阶级的人姓,名,字,号是不合礼仪的,为了合乎礼仪,用词必须有所改变。 避讳字,是指中国古代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的字。 避讳字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是用同义字或义近字代替。 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讳“正”,因此,用“端”代替“正”。
避讳是中国古代为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的一种要求.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否则认为极不礼貌.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 在古代,避讳被明文写进了法律.唐朝的法律规定,直呼皇帝的名字犯「大不敬」罪,不能赦免. 主要方式有三: 一、改字 1.回避君王的名字,叫做避公讳或...
避讳字项目 描述 宋朝历代皇帝名讳 1.太祖赵匡胤:避讳“匡、匡护、光”等字。2.宋太宗赵光义:避讳“光、义、光义”等字。3.宋真宗赵恒:避讳“恒”字。4.宋仁宗赵祯:避讳“祯”字。5.宋英宗赵曙:避讳“曙”字。6.宋神宗赵顼:避讳“顼、旭、勗”等字。7.宋哲宗赵煦:避讳“煦”字。8.宋徽宗赵佶:...
在古籍中存在着纷繁复杂的避讳字,这些避讳字是避讳文化在语言方面特别是文字层面的典型体现。我国古代非常重视“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其实这也正是敬讳最为常见的原因所在,加之避讳中又以名讳最为习见,如此一来,古籍中便经常充斥着尊者、亲者和贤者的名讳,亦即对所尊敬之人不能直呼其名,需要采...
清朝的避讳字表包括:1.天命(1616-1626):努尔哈赤,原名“奴儿哈赤”,避讳“奴儿”。2.天聪(1627-1636):皇太极,原名“皇太极”,避讳“皇”字。3.崇德(1636-1643):皇太极,避讳“皇”字。4.顺治(1644-1661):福临,避讳“福”字。5.康熙(1662-1722):玄烨,避讳“玄”字,同时将“烨”字的...
最常见的古代避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避尊讳,另一种是避亲讳,避讳字也主要出于这两种情况。避尊讳主要是秦始皇建立统一的秦帝国后的避皇家讳,有很多具体的事例。先秦时期,如果一个贵族做出了功绩,那么他的后代便能取氏。而当时取氏的常用方法之一便是以这个贵族先人的字为氏,由于字大多是两个字,所以中国很多...
《内经》一书即有战国之文章,又有秦汉之文字,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至隋唐,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该书有损有增,最后由唐代大医学家王冰重新审定纂编,乃成今日之传本,又经宋、元、明、清诸代,当避讳者又复不少,故其中未改或改之未尽的避讳字甚多,今就其知之者,合而论之。
历代避讳字参考表 历代避讳字参考表 《历代避忌字参考表》一、古代避忌字 古代社会中,字的使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许多字被视作忌讳,人们不敢直接使用。这些字往往与吉祥、疾病、凶险等有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避忌字:1. 死:古人认为“死”字带有不祥之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用“亡”、“亡者”等代替...
我们依据裘锡圭《老子今研》一书,整理出老子《道德经》里面的几个常用避讳字词。所引章节顺序以传世本为准,不同版本句子之间字词或有差异,这里不另作说明,仅以相关避讳字的同异分类。一、改“邦”为“国”:避汉高祖刘邦讳 (第54章)帛书甲本及郭店楚简本: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 帛书乙本、北大本...